儿童文学创作中“儿童化”和“成人经验”的平衡.docVIP

儿童文学创作中“儿童化”和“成人经验”的平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儿童文学创作中“儿童化”和“成人经验”的平衡 李东华,山东人,1971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要从事儿童诗、儿童小说创作和儿童文学研究。出版有长篇少年小说《征程》、《薇拉的天空》、《男生向左 女生向右》、《远方的矢车菊》等四部。1998年,组诗《亲情》获第六届冰心儿童文学奖新作奖;儿童诗《十四岁》、童话《枫叶女孩》、《竹精灵》曾分获2020、2020、2020年《少年月刊》“优秀作品”奖。2020年获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 近年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有了长足发展。这与我们对儿童文学创作观念认识的深化是分不开的。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们都认识到儿童文学作品要尊重儿童、贴近儿童,在这种创作思想的影响下,一大批将当代少年儿童生活描写得情趣盎然的“快乐文学”作品相继问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形成了儿童文学红红火火的局面。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却总让人觉得还缺少些什么。诚然,现在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读者爱读了,销量上升了,但真正对儿童有所启迪,对其成长有所助益的作品又有多少呢?取消深度,追求快乐,这固然迎合了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但一种无意义的沮丧和责任感缺失的焦虑,却成为笼罩在儿童文学上方的乌云,让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 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是这些年来非常走红的儿童文学作品。客观地讲,她的作品健康明朗、通俗易懂,对吸引孩子们亲近阅读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对这种创作倾向的模仿蔚然成风,在不断的跟风和强化中,过分追求作品的好读、好玩,成为风尚,最后这类作品变成了调皮捣蛋、滑稽搞笑的简单故事。对这种现象,刘绪源先生发表在《中国儿童文学》上的《试说杨红樱畅销的秘密》一文进行了分析。他把杨作和一些世界经典作品进行了比较,诸如意大利万巴的《捣蛋鬼日记》、瑞典林格伦的《疯丫头玛迪琴的故事》,比较之后,刘先生认为杨红樱的作品只是畅销书而非文学书。他说:“她(指杨红樱)的笔下只有故事,那种编的很匆忙的调皮捣蛋鬼的故事。除了调皮捣蛋,没有如《捣蛋鬼日记》中那样极丰富的弦外之音,也没有任何堪称精致的谋篇布局。”刘先生的结论是否有失偏颇暂且不说,但他确实是切中了我国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尤其是儿童长篇小说创作的弊端,那就是创作难度和深度的缺失。刘先生把产生这种缺失的原因归结为:“关键,还在于作品的文学性,或者说,在于其审美内涵的多寡或高下。” 刘绪源先生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其深层原因在哪里呢?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尽管有作家迎合市场,迎合读者,片面追求作品的可读性等原因,但更重要的却是由创作理念的偏颇造成的,是对前些年创作理念的矫枉过正。 为了改变以往儿童文学创作过分成人化的倾向,是否“尊重儿童”成为衡量儿童文学作家是否有现代意识的重要标杆。在此情形下,呈现少年儿童的原生态生活,成为一种不断强化的创作倾向。特别是一批校园写手、少年作者以描写原汁原味的生活为标榜,在媒体炒作中大获成功,受到了小读者的热烈追捧。于是,作家们纷纷“蹲下身来”,在思想上和小读者看齐,使文学简化成了有趣、搞笑的故事,艺术创造简化成为简单再现,作品中没有了作家的人生经验、价值判断和对世界的体悟把握,成为一个幽默搞笑的空壳。如此一来,当读者像看笑话一样把故事看完,哈哈一乐之后,他们还能得到什么?当创作不再追求意义的传达,阅读必然成为纯粹的消遣。这就使得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显得轻、薄、飘,缺乏深厚的底蕴和必要的承担。 其实,“尊重儿童”这个理念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对它的简单化的理解。 我认为,所谓尊重儿童,并非要放弃作家的成人身份,把自己变成儿童——谁也不可能变成儿童,尊重儿童的真正意思是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不把他当作成年人的附属物和不具备个人意识的小东西、小动物;俯下身来为儿童,也并非要剔除成人的思想观念和对世界的感知理解,而是要以儿童可以理解、可以接受也乐于接受的方式,把成人的思想观念传达给儿童,对他们有所助益。且不说儿童文学作品能否真的做到完全以儿童的视角和儿童的心理、眼光来看待世界,即使真能做到,这样的作品对他们的成长又能有多大的帮助,又有多少意义呢?这种取消深度的简单重复真的就是儿童需要的吗?因此,在儿童文学中融入一些成人因素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成人因素的存在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达。就心理学的一般规律看,完全明白了的东西就很难吸引人的注意力,激发人的兴趣,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儿童遇到某种不懂或似懂非懂的东西,大脑就会受到较大的刺激;有时儿童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支配下,还会长久地去琢磨那些不懂或似懂非懂的东西,努力寻求答案,这可能连成年人也不例外。其次,从文学作品方面看,常常是内涵丰富深刻、意味深长的篇章才耐读,才流传广远,才经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