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童眸》里的人性世界
摘 要: 黄蓓佳的最新儿童小说《童眸》最重要的特点是对儿童复杂人性世界的书写,儿童不是简单的脸谱化人物,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有思考、有感悟的,他们是一个个缩小的社会人。本书中的儿童都是在物质匮乏的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故事中体现了人生百态和复杂的人性,体现了作者对逝去童年的温柔回眸和深刻反思。本文从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分析入手,探寻这些人物背后隐藏的人性特点,并论述作者创作的最终意图及对当下读者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儿童小说 人性 儿童视角
黄蓓佳的最新儿童小说《童眸》自出版以来得到了读者和专家们的认可和喜爱,此书获得了2020年度好书奖、首届京东文学奖年度童书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及2020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文字)奖。这本书除了延续黄蓓佳儿童小说中温情与爱的主题及对20世纪70年代苏中风景人情的诗意描绘之外,还突破了许多人对于儿童和儿童小说的刻板印象。作者多次谈到儿童不应该是脸谱化的,他们不是绝对纯真无邪的,他们也是一个个缩小的社会人。儿童小说不一定是书写游戏和欢乐,也可以书写苦难、书写命运悲剧。对童年的苦难、复杂的儿童心理、成长中的创伤记忆的描写都是这本书的亮点。作者在后记及采访中都谈到了书中对于人性的书写,作者希望展示的是真实的儿童,是在苦难生活中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他们真实的内心和复杂的人性世界。
作者在后记中谈道:“(书中的人物)所有成年人的善良、勇敢、勤劳、厚道、热心肠他们身上都有,而那些成年人该有的自私、懦弱、冷血、刁钻刻薄、蛮不讲理、猥琐退缩,他们身上也都有……人性的复杂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千姿百态,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人物才有温度。”书中作者无意于书写一个纯洁的、完美的儿童。因为那不真实,既不符合生活的真实,更不符合小说的逻辑真实,小说中的儿童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儿童作品中的形象有很大不同,他们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他们既有着孩童的纯真、善良,又有着孩童的简单、片面,他们在生活中挣扎、抗争,有的奔向光明、有的陷入泥沼,他们展现出来的是在特定生活背景下真实的人性世界。
一、被疏离的个体
许多文学作品中都会涉及集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关系,群体对个体的疏离往往会造成个体心理极大的孤独和恐惧,从而造成人性上的扭曲,给个体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作者在《童眸》中就写到了这样两个被集体梳离的人物,一个是白毛,一个是闻庆来。
对于“仁字巷”的孩子来说,白毛是个异类,他患有白化病,长得和大家都不一样,他不与巷子里的孩子们来往,孩子们也不愿与他接触,他成了被群体孤立的个体。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是多么孤独,他其实渴望同伴的关怀和爱,渴望与同龄人一起嬉戏,可这些他都得不到,他只能躲在人群背后,垂头丧气,孤苦伶仃,所以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怨恨的种子,直到有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处境。他发现只要他说一句:“反正我快死了。”大家都会顺着他,他戴上了墨镜,选择隔着一层有色玻璃面对这个世界,镜片是黑色的,在他的心里,这个世界也蒙上了一层黑暗的色调。他开始以怨恨惩罚这个世界,惩罚嘲笑、孤立他的同学。用自己的疾病和特殊博取别人的关注,他享受着这种优待,甚至萌生了优越感,而在这其中班主任梅老师不正确的引导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白毛心理的畸变。班级中的孩子们对这样一个异己的个体并没有表现出我们理想中的怜悯和爱护,相反他们从最初的害怕到最后的嫌恶很大一部分在于白毛在班级中受到的特殊照顾。而在墨镜被打破后,白毛失去了与世界抗衡的武器,又回到了之前的孤独世界,他尖叫着说:“我恨你们,恨全世界的人。”作家以细腻悲悯的情感投射在白毛这样一个悲剧人物身上,他被群体疏离,渴望融入集体却被集体深深伤害。我想作者在这里讨论的是一个孩子面对孤立、面对疾病的恐惧和不甘,他试图反抗却遍体鳞伤,只剩下无尽的恨和孤独。在故事中作者以孩子们一起赚钱为白毛买墨镜收尾,给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添上温情的一笔,体现了作者对这样一个生命的关怀。白毛身上人性的恶是被逼出来的,环境滋生了他心中的恨,他的恨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和化解,终究摧毁了这样一个幼小的心灵,读来不禁让人唏嘘。白毛的故事也在引导我们反思当前中小学中的校园欺凌现象,群体对弱者的欺凌除了身体外更重要的是心理。孩子该怎样面对被群体孤立的情况,教师该怎样引导群体中的异数,是像梅老师那样给予过分的特殊照顾还是任其自身自灭、不闻不问,这些都是作者在白毛身上留下的伏笔。孩子们读到白毛这样一个人物时会怎么评价他,他们又会怎样面对生活中如白毛这样的人,作品的价值远远不止在于这样一个人物的塑造,更在于这个人物对我们自身人性的反省和拷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