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战争语境中的童年书写
战争一词在儿童小说的艺术表现谱系中,始终是一个沉重而艰难的书写符号。这不仅是因为宏大而复杂的战争事件本身即指向着文学书写的难度,也是因为战争与童年之间存在着诸多天然的语义和语法对立。李东华的长篇儿童小说新作《少年的荣耀》让我们看到了面朝这一难度的勇气和努力;在充斥着娱乐范儿的当代儿童文学书写中,这一选择的姿态代表了一种面对儿童读者的庄重感以及一种面向民族历史的责任感。然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特殊题材在儿童小说中可能具有的更为丰富、细腻、真实的艺术可能。与此同时,它也为我们探讨这类儿童小说写作可能抵达的更为宽广、深厚的美学蕴涵,提供了一个富于话题性的创作样本。
一、战争、童年与
“战争中的孩子”
《少年的荣耀》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儿童小说,但却不是一部表现儿童战争题材的小说,它所叙述和关注的是抗战年代里普通儿童特殊的生存体验,而不是像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同类题材儿童小说那样,重在表现儿童如何参与战争。小说中大木吉镇的大户少年沙良,在他过完十二岁生日的第二天,发现自己和家人成了被侵略战争的炮火驱赶着的逃难人群的一部分。之后,因为在少年的意气纷争中开罪了日本特务队长潘子厚的儿子潘清宝,他又不得不独自带着小他六岁的族弟沙吉逃往汪子洼的太姥姥家避难。暂时远离了战争的威胁,这偏远贫穷的乡间倒成了一方世外桃源般的所在。在与汪子洼的伙伴们的交往和嬉戏中,沙良、沙吉仿佛又回到了战争降临前无忧无虑的生活,它甚至让沙良以为“过去的那种好日子从大木吉镇逃走了,逃到了太姥姥的汪子洼”①。尽管被追捕的恐惧无时不萦绕在沙良心头,尽管来自侵略者的威胁同样一点点地蔓延和侵入这偏僻的村庄,但在安排和埋伏这些线索的同时,作者首先把叙事的笔墨尽情地交给了孩子们自己应有的生活。
这样,小说写出了孩子对战时岁月的不同于成人的独特体验。属于童年的天真、稚趣、活泼、鲁莽,虽在战争生活的压迫之下,仍然扼制不住地从孩子们身上流露出来。沙良、沙吉跟着汪子洼的三水、阿山、阿河进洼放马,下河玩耍,在童年的嬉游中,告别家园的悲哀、远离父母的孤独一时被全然抛在了身后。或许,唯有孩子才懂得以这样的“没心没肺”来抵御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同时,小说也准确地把握并写出了战时儿童的早熟与孩子天性的稚气之间交互混杂而造成的某种孩子气的成熟。沙良怀着对重病中的堂弟沙吉的歉疚,与家人不辞而别,冒着天大的风险从鬼子占领的学校取回了沙吉想要的玩具小锡枪;而在向母亲复述历险的经过时,他忍不住一个孩子的心性,有意无意地夸张着自己此行的惊险与胆量。在汪子洼,当沙良得知与他和沙吉朝夕相处的阿在原来也姓潘时,他以孩子气的敏感联想道:“要命的是,这个‘潘阿在’的‘潘’,是不是就是‘潘子厚’的‘潘’呢?”②流露在少年早熟的心性间的那份真实的稚气,使沉重的生活染上了童年特有的轻盈色彩。随着孩子们的长大,这种稚气慢慢地、也是自然而然地被日益叠加的生活经验和忧思所消磨,到了结尾处,亲身目睹并卷入战争杀戮惨剧的孩子们实际上永远地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时光,他们有的成了战士,有的成了与父母一样的大人。沙良们的童年结束了,但在结束之前,他们确曾拥有过一段属于童年自己的天真岁月,哪怕是在战争的非常状态下。
作为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少年的荣耀》,完成了学者刘绪源曾谈及的“写‘战争中的孩子’,而不是写‘孩子的战争’”的表现任务③,也就是说,它所关注和呈现的主要是战争环境下普通的个体童年与真实的生活人情,而不是儿童在具体战争事件中的所作所为。作为小说标题的“少年的荣耀”,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战争小说中的那些少年英雄,但在这部作品里,这荣耀实际上更多地指向着孩子们身上从不曾被战火泯灭的日常亲情和良知,它是作为兄长的沙良对沙吉的无私爱护,是作为兄弟的阿河为阿山做出的沉默的牺牲,这份情感的发生不是基于战争的任何要求,而是生自我们最真实、最朴素的内心。即便是在救助伤兵的那一刻,首先触动沙良们的也不是战争中的敌我对立,而是从伤兵身上发现的两封琐碎而絮叨的家信,以及那个如闪电般照亮了沙良的记忆和想象的遥远而熟悉的“岫”字。残酷的战争不曾杀死这温暖的生活,不曾杀死淳朴的人性,这正是这群战争年代的孩子以其所见所为向我们展示的生命的最大“荣耀”。
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儿童小说为什么要写战争中的孩子?
首先当然是对于特殊动荡年代里童年生活的一种重要的记写,它也是儿童小说理应承担的一种文学和文化职责。然而,就小说的职责而言,这样的历史和生活记录还停留在最基本的表现力层面。从小说自身的艺术要求出发,它还应写出非以其书写所不可抵达的艺术蕴涵,这也就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④。因此,在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问题上,我们还要追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