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酣畅淋漓一场戏
提起豫剧,地道的河南人都能多多少少来上两句。如今,这“接地气” 的艺术, 不管是在街边公园还是田间地头,仍能不时听到。作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豫剧以其唱腔
铿锵大气、 酣畅淋漓著称, 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2006 年,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这看上去谁都能“来两句”的豫剧,要想演好并
不容易,它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的协调,戏剧演员
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需要点滴积累和反复练习,在一
个成功的戏剧演员背后,往往隐藏着数十年的努力和不为人
知的辛苦。与那些将豫剧作为业余爱好的“票友”不同,专
业的豫剧演员一旦开始学习豫剧,就是“一辈子的事儿”
。
赵艺多今年 13 岁,在郑州王希玲艺术学校学豫剧
4 年,
他的经历,是众多豫剧学习者的一个缩影。
生在戏曲之乡登封朝阳沟,从小耳濡目染,赵艺多很早
就对豫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村口有老戏班唱戏,他总爱去
看,不时跟着学几句;跟着家人逛庙会,他看戏班子唱戏看
的目不转睛,和许多热爱豫剧的人一样,他被演员们美艳的
舞台扮相深深吸引。六七岁的时候,跟妈妈逛超市,超市举
办儿童才艺比赛,赵艺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上台唱了一段豫
剧《花木兰》选段,不想拿到三等奖,收获现场一片掌声,
这让他喜欢上了在舞台上的感觉。
回到村里,他经常在村口老戏班“亮一嗓子” ,逐渐被
人熟知,老人家们经常鼓励他唱的不错。他想去专业的戏曲
学校学习,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穿戏服化戏妆,站在真正的
舞台上。但赵艺多的家人并不赞同他去专门学戏,在他们看
来,拿戏曲当爱好可以,但一个农民家的孩子不好好学习去
学戏曲,总有些不务正业。
2009 年,《朝阳沟》之父、著名艺术家杨兰春老师去世,
尊重其遗愿,老人被安葬在登封朝阳沟村。在葬礼上,豫剧
名家杨华瑞、王希玲等人前去吊唁。为纪念老艺术家,有人
提出让朝阳沟村的人现场演唱朝阳沟选段,赵艺多被乡亲们
“请”上台。演唱完毕,老艺术家们对他赞不绝口,夸他是
个好苗子,并建议他去读专门的戏曲学校。得到自己偶像的
肯定,赵艺多很高兴,这肯定也让父母对他学戏曲这件事稍
微产生了动摇。
岁那年,家人拗不过他,凑钱送他到郑州王希玲艺术学校学习。知道机会来之不易,赵艺多倍加珍惜,学习十分刻苦。然而,艺校的生活并没有他想的那样开心。每天,枯燥、单调的基本功训练占了很大一部分。因为他们的身体必须保持柔韧性,压腿、下腰、倒立、劈叉等必不可少,力度也相当大,有时甚至需要借助老师的外力来加大动作幅度。
“疼起来会让你觉得身体要被撕扯碎了。 ”
然而,第一次让赵艺多掉眼泪的,不是这些训练,而是
化妆。艺校每年都有一次带妆演出,照演员们的话说, “戏服一穿、妆容一画,精气神儿就有了。 ”
但化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精致的豫剧妆容通常要画上一两个小时:包头、裹水纱、戴网子、放盔头,每一项对于第一次接触豫剧化妆的人来说都是考验。包头的一大作用是让眉毛和眼睛吊起来,显示出人的精气神,要勒的非常紧
才有效果, 而盔头通常又很重, 一场戏下来, 单是头上功夫,就能把演员累的够呛。
第一次带妆,赵艺多被包头勒的直哭,还吐了一场,硬
忍着演完了 《香囊记》 里的小生张志成。 演出完毕老师夸他,说“神情很到位,有点张志成失意的劲儿” ,但赵艺多自己知道,这其实是包头勒的他头晕眼花的“成果” 。如今,赵艺多已经参加过多场演出,曾获《梨园春》戏迷擂台赛总决赛冠军,被称为“小栓保”第四代传人。
在王希玲艺术学校,像赵艺多一样学豫剧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中,有痴迷于豫剧的“铁杆粉儿” ,专门从外省赶
来学习;有几岁的小娃娃, 最初因父母喜欢, 被送来“圆梦”,却渐渐爱上戏曲;还有十几二十岁的小姑娘小伙子,小的时
候因家里条件不允许,没钱上学,自己出去打工赚钱以后来这里学豫剧,成全自己的热爱。尽管动机各不相同,他们对
豫剧的痴迷却如出一辙。
同样把豫剧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还有一群老艺术家们。许多老艺术家到王希玲艺术学校教学生,只收取很少的课时费,赵吟秋便是其中一个。作为豫剧皇后陈素贞的义女,赵吟秋自小就痴迷豫剧。退休后,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她每周都固定给孩子们上课,不厌其烦的看他们排戏,有时候一场戏排上百遍,每到动情处还会亲自给他们示范。她常说,演戏就是要忘我,戏子的一生,注定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眼泪”的一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对演员们来说,台上的一分钟如果没有演好,十年功也就白费,因为在他们看来“你台下的十年,是没有人看见的。 ”
热爱是一种力量。它让几岁孩童有模有样的比划曲艺招式,让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甘愿化为引路者,也让白发苍苍的老人为把豫剧传承下去乐此不疲。
排练房里,老师和学生们的戏曲课堂仍在继续。人常说
人生如戏,对他们来讲,戏就是他们的人生。 (摘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