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溯本求源,触类旁通
【摘要】 本文归纳了文字学在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四个运用方面的情况,教师要掌握文字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学生讲解字形,分析字义。只有把科学性、针对性和生动性等原则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文字学 运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XX)04-015-03
学生中流传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中学学语文,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而文言文在中学阶段又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中学文言阅读教学中,字词教学是教学内容中一个重要部分。要有效地进行字词教学,教师要掌握文字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文字学研究的成果,据形通释疑难词,让学生特别是初学者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一、探本义,理线索
古代有些词,由于语义发生变化,形成一词多义的现象。一个词的义项诸多,学生学起来觉得错综复杂,非常吃力。但一个词不管怎样引申,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本义和引申义都有着或近或远的内在意义联系。对于多义词的学习就是要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抓住本义,正如王力先生指出的:“抓住了一个词的本义,就像抓住了这个词的纲,纷繁的词义都变得简单而有系统了。”汉字是表意文字,原始的汉字是采用据形绘义的办法创制的,因此汉字的字形与它们表达的词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凭借汉字(特别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字形,再加上古代文献资料的印证,一些词的本义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确定。
1.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含义。教师若孤立地对某一词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容易混淆,而且死记硬背在句中的意思,教学效果一般不好。例如:
(1)负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里,“负”有这么一些意思。
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负,背着)
②秦贪,负其强。(负,倚仗、自恃)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承担)
④相王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负,违背)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负,辜负)
一篇文章里同一个词就有如此多的义项,学生学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当然,众多义项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其中有一个是造词时所赋予的意义即本义,由此引申出其他意义。教师只要讲清楚本义,再对引申义作具体分析,这个词就能形成一个有机的义项系统,学生理清了线索,记忆就不再困难。“负”,甲骨文作“ ”。左边是人,右边是贝,像人把贝背在背上。《说文》:“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又《释名》:“负,背也,置项背也。”由此可知,“负”的本义是用背背财物。用背背财物要承受一定的重力,引申出“承担”;背负重物是依靠肩脊的,引申出“依仗”、“凭借”;如果卸去重物,就是没有背负,引申出“背弃”;由背弃别人的意愿,引申出“辜负”等。照此分析,句①用的是本义,其他句用的是引申义。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很快记住“负”在各句中的意思。
2. 古代有一些多义词,是一词一音的,词义的引申基本上是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的,如前文所说的“负”。另有一种是一词多音多义的,词义的引申是朝着多个方向发展的。音随义转,词义引申的多向性和多重性,学生很难确认某个词在句中读什么音,使用哪一个义。例如“属”。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属,连着)
②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本纪》) (属,跟随)
③乃属其耆老而告之。(《孟子·梁惠王下》) (属,聚集)
④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国语·晋语》) (属,专注)
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 (属,撰写)
⑥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冯谖客孟尝君》) (属,联系)
⑦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属,类似)
以上“属”的意义各不相同,都读作“zhǔ”。与属(shǔ)的常用义(表类别、类属)相距甚远,学生不明白同一个字,为什么读音改变就能表示不同的意思。教师只要找出“属”的本义再对它的引申义作具体的分析,就能给予学生正确的解释。
“属”,小篆作“ ”,像蚕虫(蜀)的尾部(尾)与躯体相连接之形。《说文·尾部》:“属,连也,从尾蜀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属,取尾之连于体也。”属的繁体作“屬”,还保留着形旁“尾”字,简化后则省作“属”,已看不出尾的痕迹了。由此可知,“属”的本义是“连接”、“连续”。从本义出发,“属”产生了一系列引申义。由于“属”字的构形特点取像于“‘尾’之连于体”这一特征,其引申义从这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