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二小松李群玉》《小松杜荀鹤》阅读及答案.docxVIP

《书院二小松李群玉》《小松杜荀鹤》阅读及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小松 杜荀鹤》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 题。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 . 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诗首二句, 扣紧题目 “二小松” 着笔, 以“出凡尘” 极言小松的神韵,以 “秋烟” 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 “自小刺头深草里”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而今渐觉出蓬蒿”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两个“凌云”,均指小松。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有意义。 2.“松”作为意象内涵丰富。下列诗句没有表达出诗人高洁品质的两项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露自金盘洒,风从玉树吹。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3.请简要赏析李诗的尾联“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4.在古代诗歌中“烟”是一个有着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 “烟”以其飘浮、不可捉摸的灵动感, 朦胧、遮盖的虚无感以及迷茫、 凄迷而忧郁的诗意, 延引出无限联想的神秘味道,使人悟到灵趣和妙趣。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频频出现“烟”的意象,陶渊明《归园田居》 描写村落的炊烟随风飘升 “①”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开头形容大海上烟波渺茫 “②” ;杜牧《泊秦淮》 用“③” 来描述淡烟寒水、 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把“水” 与“烟” 结合起来, 表现塞外秋景 “④” ;王勃《滕王阁序》 说“潦水尽而寒潭清,⑤”。这些借助“烟”创设的意境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参考答案: 1.(3 分) D 2. BE 3.“从此静窗闻细韵” ,是写庭院里的两株小松, 在微风中细韵轻送。 “细韵” 一词, 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 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 读书人”, 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 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语言质朴清新,句连意圆,与前面内容结合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 整体。 4.依依墟里烟 烟涛微茫信难求 烟笼寒水月笼沙 波上寒烟翠 烟光凝而暮山紫

文档评论(0)

187****50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