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汪曾祺小说的民间意识
课题项目:20XX年教育部青年人才基金项目《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排序第四。
摘 要:汪曾祺小说创作横跨了半个多世纪,始终是游离于时代主题意识之外的民间叙事。文章从作家创作的两个重要时期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小说来分析其作品中的民间意识。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民间意识
作者简介:谢倩(1979.6-),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XX)-14-0-01
汪曾祺小说创作横跨了半个多世纪,始终是游离于时代主题意识之外的民间叙事。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动荡不堪的年代,文学界倡导文艺为抗战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这个时期汪曾祺的作品基本上是根据其自身情感意识和审美追求的需要进行创作的,使读者对美重新认识,进而增强其民族的审美认知。这个时期,汪曾祺的第一部小说集《邂逅集》里的8篇小说讲述的都是普通百姓的民间琐事,展现的是百姓的平凡生活,体现了作家对民间生活美的追求,可以说与当时的战争主题相隔甚远。40年代的《鸡鸭名家》发表时,那时的文艺和政治紧紧结合在一起,批评家楼适夷曾指责他脱离现实生活,完全不关心当时政治主流,其实汪曾祺早已觉察到了自己已被排斥在主流以外,与当时文学思潮格格不入,但又不愿意去改变自己,于是出现了1949年《邂逅集》出版后犹如石沉大海,无人问津的结果,作家从此搁笔不写了。汪曾祺曾经对香港作家施叔青说:“长期以来强调文艺必须服从政治,我做不到,因此我就不写,逻辑是很正常的。”[1]
20世纪50-70年代30年间汪曾祺只创作了3篇小说《羊舍一夕》、《看水》和《王全》,前两篇是儿童题材的作品,反映文化大革命背景下,几个农村孩子纯洁、真诚、朴实的成长过程。《王全》是三篇中唯一一篇写成人的,整篇小说都是采用民间文学的叙事方式,交代故事情节非常清楚,通过语言方式来表现人物。1961年《羊舍一夕》发表时,正值写英雄、唱英雄的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盛行之时,当时汪曾祺在作品中既没有重大题材,也没有时代标语口号,更没有对当时中国的苦难现实进行拷问,而是以一种田园牧歌的调子,轻松的氛围,民间生活的情怀去写作,这与汪曾祺所表现出不追随主流、坚持民间意识的写作立场是分不开的。
到了80年代,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国政治大环境的改变,在文学上接连登场的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表达时代的主流意识,汪曾祺没有迎合主流文学,反而把笔锋转向40年前的民间生活,重温儿时的旧梦。作家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米店、饭店、药店、炕房、卤烧摊等各行各业的书写来展现生活中的小人物形象,如鞋匠、锡匠、车匠、挑夫、更夫、车夫、果贩等,描绘着丰富而复杂的民间生活面貌,他们不关心政治,也不对苦难生活怨天尤人,只是默默守候着他们赖以生存的故土,过着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如男人揪着头发打老婆,女人拿火叉打孩子,老太婆用菜刀剁着砧板诅咒偷了她下蛋鸡的贼等等,这些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给我们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鸡毛》犹如一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养鸡图:文嫂放鸡、喂鸡,母鸡下蛋、进窝,都是极其普通的生活现象,但我们在这段文字里却读到了一种诗意,一种美,一种富有情趣的场景,一种优雅、从容的生活。这其中既有人的生活也有母鸡的生活,除了人的勤劳、善良,还有母鸡的清纯、可爱、优美和多情。这样的书写显然不仅仅是体现民间生活状态,而且对这种民间生活进行了诗意的提纯。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经过作家提炼为我们展现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农家小院图。
除此之外作家还写了常人很少知晓,却真实存在的民间生活,如《受戒》里的和尚可以娶妻生子,杀猪吃肉,赌钱养女人,《大淖记事》中的姑娘媳妇敢于光天化日之下脱光了下河洗澡等常人不可思议的民间真实事件,丰富了读者对民间生活的理解。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作家为什么要写出这样一篇东西,而作者本人却明确地强调 “我们当然需要有战斗性的描写具有丰富的人性的,现代英雄的,深刻而尖锐地揭示社会的病痛并引进疗救的注意的悲壮、宏伟的作品。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2]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当时的创作仍然是在远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民间。虽然已过40余年,但故乡人物的音容笑貌,淳朴风俗人情依然清晰地浮现在作家面前,其实这是一种民间还原意识,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就取决于这种意识,叙述着民间小人物及他们的生存状态,抒发着作者的民间情怀。不同的是汪曾祺笔下的这些人物不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那样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不同于英雄人物雄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