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木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二、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自读法,学生尽可能自己体会“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 “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教师适当点拨,有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探究阅读,学生通过鉴赏实践,提高对诗歌的解读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并积累古诗词名句 .
. 了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明确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 提高对古典诗歌
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学会利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找到诗歌鉴赏的通道 .即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
一般规律的能力 .
教学重点、难点
.通木“和”“树”两个意象反复琢磨和比较 ,归纳出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
利用刚学过的知识结合已掌握的古诗词 ,概括出诗歌中意象相对稳定的意蕴
教学资源
学生预习《说“木叶” 》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
教学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师生互动 激情引入
.诗词引入,营造气氛。
师: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 “落木”即“落叶”
.设置疑问,引发思考
.引入新课
师:为了弄清两者的关系,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 》来解开这个迷吧。
教学活动
二、问题启发 合作探究
学生默读前三段,采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大屏幕)
问题一: 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问题二:古诗中问什么用“木”而不用“树” (也可观察桌椅和教室外的树)
问题三:从课文看, “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结合课文内容和观察图片,体会“木”与“树”带给人不同的况味,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
的鉴赏能力,过渡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即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
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出示尝试性问题(大屏幕)
问题:诗歌的意象和艺术特征有怎样的关系?“月”作为一个传统意象,它寄予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此问题出示意在解决两个问题, ⑴如何鉴赏古典诗歌; ⑵怎样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 鼓励学
生独立思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探索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 ,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
解力和领悟力 ,学会利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找到诗歌鉴赏的通道 .即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
规律的能力
教学活动
三、例题示范 巩固提高
.举例分析:关于梅的意象讨论(大屏幕)
墙 角 数 枝 梅 , 凌 寒 独 自 开 。 遥 知 不 是 雪, 为 有 暗 香 来 。
——王安石《梅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
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予的思想情感(大屏幕)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自主归纳
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所学, 选择感兴趣的诗歌意象, 体会他们
的特定的文化意味。 教师参与到活动当中, 做弱势小组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并选择有代表性
的题目通过投影展示给全体同学。教师给予赞赏性评价。
教学活动
四 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内涵是什么 ?
.如何辨析诗歌语言的精微性 ?
.由“木叶”的现象入手 ,分析诗歌意象和艺术特征时 ,经历怎样的思维过程 ?
教学活动
五、课外研讨 迁移创新
这一环节主要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和发展。
.品味经典,对比阅读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
何处无芳草” ,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
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柳树是代
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