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民俗服饰的审美特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俗服饰的审美特征 民俗服饰与装饰艺术除了具有服饰共同的审美特征外,更有许多具体化、个 性化的审美特征呈现。民众在漫长的劳动过程、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的秩序、规 律,如节奏、次序、韵律等的掌握、熟悉和运用,使外界的规律性和主观的目的达到 统一,从而才产生最早的美的形式和审美感受。人类对于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 和、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等外在装饰艺术形式的把握就是来自于人类对自然规 律的原始积淀。 1、以多为美 在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间以穿着和佩戴某一服装或装饰的量多作为审美标 准的事例极其普遍。这一审美观念的形成或许是与人类在早期的渔猎生活时 代, 以谁猎取的兽物多最为荣耀相关。这种观念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条 件的作用下。派生出丰富多彩的审美习俗。 “多”无论是民俗服饰与装饰的种 类、颜色、材质还是图案都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不深入其中去了解,往往 会认为他们是没有艺术规则的穿戴,给观者复杂、零乱的视觉效果。民俗服饰 与装饰的繁冗之美包括物质层面繁多的种类、多层次的构成、众多的装饰、繁 杂的花样等,且这种繁冗更多地转向对装饰和搭配的强调。以多为美是一种很强 的夸富心态,这种心态反映在服装上种类繁多的装饰, 例如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 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 缚之美 (图 1、2)。民俗服饰与装饰的繁冗之美还包括服饰行为和服饰活动层 面的制作过程的繁琐复杂。民俗服饰与装饰的制作是一个涵盖了种、纺、织、 染、绣、缝等诸多步骤的过程。这一过程受生产力水平所限,基本上由手工完成, 其间须耗费大量的劳动时间,经无数道工序方可完成。据一位五十多岁的花腰傣 村民介绍,制作整套服装及配饰上的刺绣纹样需一年多的时间。很多花腰傣人耗 费很长的时间才能置办一套衣饰供她们终身使用。 图1苗族银盔帽 图2 苗族银首饰 2、以色为美 从民俗的角度分析各民族的服饰审美观念其起 他社会意识一样常常表现出一种社会倾向。这种社 会倾向叫做 “民族固有色”。色彩是民族历史文化 心理积淀的结果,它浸透了非语言表达的领域。在 少数民族中,人们对于各种各样的色彩有着自己的 约定,他们往往通过色彩或色彩组合来传递着各种 信息。在这里色彩和我们通常说的语言一样,是一 种社会现象,一种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民俗服饰 的带我们走进一种生活,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 高度审美的彩色世界。例如,汉族人在中国的传统 春节中通常会显示出一种红衣红袄过大年的景象。 图 3 汉族红袄 大红灯笼在白雪皑皑的景色衬托下,将汉族的审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图3)。在 中国的西南边陲的佤族,这是一个尚黑的民族,在服饰当中以黑色为主,搭配少 许红色点缀,服饰中没有装饰图案及黑红对比形成强烈的色彩搭配,将黝黑的肤色 衬托得熠熠生辉 (图4)。 图4 佤族服饰色彩 图5 藏族围腰 3、以质为美 服饰的材质和质地美往往是不同民族对其的不同理解而产生迥然相异的审 美内涵,文明程度高的通常以价高质优的材料为美。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多以本地 的材料或不易得到的“舶来品”当做美的标志。如藏族男女的服装,呢子长袍加 毛皮装饰领边、袖口、门襟,配上藏族特有的彩条毛织物 “氆氇”,女子用它围 在前面作围腰保暖,这种围腰来自于毛纺织,通过腰织机进行简单的编结形成较 窄的长条彩虹状面料,在经过错落拼接形成具有明显藏族特色的腰部装饰 (图 5)。 4、以奇为美 世界上的许多民族,特别是身体大部分或 局部裸露的民族,他们非常重视衣服的各种装 饰以期待把身体装扮得更为漂亮。在这些民族 之间产生了许多奇特而古怪的审美风尚。这些 审美观在现代人看来荒诞不经、不可思议,是 对身体做出的种种摧残,但却被他们视为民族 的象征和美的标志。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 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 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 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 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 200 克 (如图6)。 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 图6苗族耳饰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