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支提窟比较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印支提窟比较研究 最先为和尚开凿的是住宅窟,即比丘窟 (Bhiksu-guh ā), 尔后逐步地把支提窟、方形窟等添补到寺院群体中来。根据洞窟形制和使用性质的不同,印度的佛教石窟大体可以分为僧人生活用窟和礼拜仪式等宗教活动用窟两种。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这种石窟建筑亦同其它佛教艺术形式,如塔、雕刻及绘画等一道步出印度国门,流布于东方世界各地。这种石窟建筑首先传入中亚地区,尔后流入中土,最后到达朝鲜等 地。 支提窟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的石窟中,都是 一种很有代表性的重要窟形,相对精舍窟来说,它更具有时 代气息和代表性。 印度的阿旃陀石窟, 早期以支提窟为中心;晚期亦盛行此种形制。而中国北朝的石窟中,支提窟是主要 的窟形。至隋唐,亦能看到这种形式。只是愈往后愈少见。因此,研究中印两国的佛教支提窟,不仅对探讨两国石窟的形制、题材内容及其演变,以及相互关系等具有直接意义,而且对中印佛教史、佛教艺术史及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的研 究,亦可提供具体而形象的丰富材料。 作者李崇峰, 1960 年生,印度德里大学哲学博士,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副教 授。 前人在对中印两国佛教石窟的调查和研究中,涉 及到了许多支提窟。他们注意到了支提窟的平面、立面及整 个形制。对其中的若干组成部分,如塔的结构、题材布局等 进行了考证和研究。近年来,有些学者也对中国的某一处石 窟群中的支提窟 (如克孜尔、莫高窟、河西诸石窟 )做了专题探讨,有了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但 随着石窟研究的深入,还有必要做些探源工作。迄今为止,对中印两国支提窟的比较研究还是一个空白。本文就是笔者 在这方面做的一点尝试和探索。 一 支提窟的主 体是其内部的睹波 (意译塔, stūpa)。睹波的建筑无疑是从古代陵墓而得到的启示。在理论上,它是藏纳圣者遗骨的。来 此朝拜的人最后绕塔一周作结束。梵文 stūpa 这个词最早出 现在《梨俱吠陀》中,译作“柱”或“树干” ,二者意思皆 赋于稳定之义。而在《鹧鸪氏本集》 (Taittir īya Saimhit ā)中, 它被译作发髻,暗指至高或最高地位。据《翻译名义集》卷 七,塔“义为灵庙。刘熙〈释名〉云: ‘庙者,貌也,先祖 形貌所在也’ 。”作为纪念祖先和哲人的形式,塔成为最高地位和等级稳定的象征,因而受到了古代帝王的极大推崇。他们企望死后仍能享受尘世的最高权力和保持地位的稳定。佛教创立后,这种建筑形式亦被移植过来。当时为先哲、圣人起塔成为一种时尚。帝王驾崩,骨灰藏入坛中,上建塔。据《大般涅 ?经》,佛在行将入灭时,再次嘱咐阿难:他入灭后,遗体应火化。 佛主用塔作为他教主地位的象征性纪念物。地位的稳定和合法变成达磨的永恒和神圣不可侵犯。 除睹波之外,另一个与之接近的词汇是 caitya( 巴利语作 cetiya),汉文音译作“支提、制底、制多”等。支提这个词 亦可以追溯到吠陀时期,它源于 citi ——吠陀火祭坛,是围 绕火祭坛或吠陀 citi 建立的。《梨俱吠陀》 就有支提保护者一 词。佛在世时,有许多支提奉献给药叉或天人。在 Sā randada-cetiya,佛向仙族王种 (Licchavis) 作了著名说教, 劝告 他们把支提作为七种达磨之一来朝拜。依据佛教传统,共有 四种支提: 1.Paribhotta-cetiya 或 paribhoga-cetiya( 藏纳佛陀用 具);2.Dh ātu-cetiya 或 sāririka-cetiya( 藏纳佛舍利或圣者的尸骨);3.Dhamma-cetiya 或 uddesika-cetiya( 藏经典或供奉造像等);4.Vrat ānusthita-cetiya( 还愿用 )。因此,支提是一种多功能的佛教纪念物,通过藏纳佛的用具、佛或先哲的舍利、经 典或造像以及对佛一生中重要事件的纪念,变得神圣起来。据《摩词僧律》云: “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支提,如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般泥洹处、菩萨像、辟支佛窟、佛脚迹等”。在 5 世纪初,这二词于经典上的区别为:塔有舍利;支提则藏纳造像和其它圣物,或者仅仅是佛教重要事件的遗迹之标志。到了 7 世纪下半叶义净撰写《南海寄归内法传》说:“大师世尊既涅后,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众聚 一想世尊众德俱聚于此; 二乃积砖土而成之。 详传字义如是。或名睹波,义亦同此。旧总名塔,别道支提,斯皆讹矣。或可俱是,众共了名,不论其义” 。义净游访印度时,睹波和 支提二词之间在意义上已没有什么区别了。后来,支提又引 申为一般的庙宇或朝圣地。如成书于 807 年的慧琳《一切经音义》云:“制多,古译或云制底,或云支提,皆梵语声转 耳,其实一也。此译为庙,即寺宇、伽蓝、塔庙等是也。 ” 而到南宋法云于 1143 年完成《翻译名义集》时,则作如下解释:“支提,或名难

文档评论(0)

150****20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