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_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1).doc

初中音乐_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凤阳花鼓》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受新旧凤阳花鼓音乐的不同之处。 2、歌曲《凤阳花鼓》中称词的演唱。 教学过程: 导入 小游戏导入,我唱你猜,老师唱,学生猜歌名以及属于哪里的民歌。《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民歌。 1、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流行于安徽一带,是黄梅调的前身,旋律流畅自然,婉转秀丽,,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口唱小调。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乞讨的象征。下面大家就来听听这首旧时的《凤阳花鼓》。听听它在诉说什么? 2、教师带领学生带节奏读歌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请同学们说说你听了这首歌以后是什么样的心情?说说这首歌描述些什 么?学生:悲愤痛苦难过同情 3、苦难的生活总会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如今的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同学们,你们觉得凤阳的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这种心情呢?我们就用我们的歌声来表达吧!(设计意图: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民歌引入新课,过渡更顺利,用游戏的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唱新歌: 1、听《凤阳花鼓》旋律,感觉一下这首歌跟老师刚刚演唱的那首旧时的《凤阳花鼓》有什么不同? 2、看词聆听,并找出特殊的歌词,生:得儿飘,另当。花鼓中的许多词都是随手拈来的,为了讨好彩头,这些衬词大多没有意义,但是却很好的渲染了欢快气氛,使词曲不再那么沉重悲伤。(设计意图:通过初听歌曲,培养学生专注聆听的习惯和具有善于发现的能力) 3、跟琴学唱歌曲。教师弹唱,请学生进行加词。 4、讲解大切分节奏,演唱带有大切分节奏的旋律。(设计意图:对大切分节奏型的练习,加深节奏型的记忆,更好的演唱存在的对词问题) 5、师生接唱,老师唱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提示学生得儿飘要上扬。 6、男女生对唱,并找代表上台演唱。 7、在长音处尝试加入声势,拍手,全班尝试加声势背唱。(设计意图:通过师生接唱,男女生对唱,单独演唱等,加强学生歌唱的积极性以及课堂的趣味性) 三、拓展 1、认识打击乐器家族,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说出乐器名字并模仿演奏形式。 2、分组发放乐器,让学生自行创新,边演唱边加打击乐器伴奏。 (设计意图:将乐器拿到课堂,可以让学生对乐器的形状及音色有实际的感受,加深学生的记忆,用乐器让学生进行小组创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凤阳花鼓这首民歌,也认识了各类小打击乐,同学们民歌是我们民族的魂,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它延续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不仅需要我们传承,更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凤阳花鼓》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生心理日趋成熟,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根据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如下的教法和学法:欣赏法,示范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凤阳花鼓》效果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主题,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导入环节,通过游戏的形式,增加趣味,师生互动效果较好,虽然不能将凤阳花鼓乐器拿到课堂上但是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学唱旧凤阳花鼓时以带节奏读歌词的形式了解了旧时代人们的辛苦,无形中让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效果较好。 在创编环节,通过乐器进课堂,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加,整堂课效果较好。 《凤阳花鼓》教材分析 《凤阳花鼓》又名《凤阳歌》,是安徽民间小调,因最早流传于凤阳而得名,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百姓迫于生计,只有四处逃荒,沿村乞讨,民间艺人口唱小曲,身背花鼓,手持小锣,挨家挨户边舞边唱。,《凤阳花鼓》有新旧两个版本,旧《凤阳花鼓》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叙述了花鼓艺人夫妻相依的卖艺生涯,揭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平世道,倾诉了生活的艰难,新《凤阳花鼓》旋律更欢快,再加上衬词“得儿飘”“另当”的运用,虽然衬词无实际意义,但却渲染了欢快的气氛,通过新旧《凤阳花鼓》的对比欣赏让学生能了解世事的变化,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全曲是单乐段结构,音域为小十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