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 教学PPT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这则寓言故事中的丁氏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积极进取、词不达意的人。 7、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巩固练习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及其家穿井。 及:到了……的时候。 【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令:命令 。 【3】有闻而传之者。 闻:听说。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道:谈论。 2、翻译:得一人之使 。 译:得到一个空闲的劳力。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国人道之。 B . 闻之于宋君。 C .问之于丁氏。 D .得一人之使。 D 4、写出文中“于”字的不同意思。 A.闻之于宋君。 介词,向、对。 B.问之于丁氏。 介词,向。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介词,在。 5、本文可用哪个成语概括其内容。 以讹传讹 s 《吕氏春秋》 学习目标 1、 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2、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3、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4、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1】溉汲:打水洗涤。溉:音gà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取水) 【2】居:停留。 【3】及:到了……的时候。 【4】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7】使:劳动力。 【8】吾:我家。 【9】于:向;在 【10】对:回答。 【11】不若:不如。 【12】穿:凿通。 【13】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 【14】令:命令 。 【15】之:作代词。 译文及分析结构 ①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②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第二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 ③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闻。 第三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问题探究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2】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4、分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文档评论(0)

liuxing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