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 的性质。 其他学科是构建地理学科体系的重要基础, 已经与地理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随着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地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科渗透, 不但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而且还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加强地理与其他学科知识 渗透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让学生突出个性, 全面发展 和终身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更加重 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将初中地理与其他学科间渗透的结合点、 交 叉点予以阐述。 语文在地理中的渗透 在许多语文知识中隐含的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地理中渗透语文知识既增加趣味性、 探究性,又可提高文学修养。 1.1 诗词歌赋、名家名篇。例如: “橘生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 ”说明淮 河南北气候的差异;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 羊”、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让学生在体会 诗句的意境中去勾勒诗句所描述的地形区;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诗句揭示了 地球自转的规律;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诗句表达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 规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 诗句中包含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特点、 影响范围的知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 “滔天浊浪排 空来 ,翻江倒海山为摧 ”、 “峨眉高万仗 ,夔巫锁西风。江流关不住 ,众水尽朝东。 ”分别描绘了 泰山、桂林、钱塘江、三峡优美壮观的风景;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 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明洞庭湖 具有调节长江径流、 削减洪峰、 调节气候等作用, 从而说明围湖造田的危害和退耕还湖的意 义。 1.2 谚语、成语、顺口溜(口诀)、谜语。①谚语:如农业方面: “人误地一时,地误 人一年 ”(农业季节性)。水文方面: “百川归海 ”(海陆间水循环)。气象方面: “春雨贵如 油”(华北平原春旱严重)。②成语:如为了区分天气与气候分别用一些描写天气与气候的 成语如 “大雨倾盆 ”、“四季如春 ”。再如有关省区简称的成语, “秦晋之好 ”、“得陇望蜀 ”、“黔 驴技穷 ”等。③顺口溜(口诀):如中国地形区特点的口诀,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 成川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云贵高原峰岭众, 岩溶坝子到处看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 东北华北长江岸东北海拔 200 米,人民常把黑土翻华北又称黄淮海, 海拔 50 地势坦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再如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记忆可编口诀为,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西边巴 基斯坦,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④谜语:如在学习 34 个省政行政区时, 让学生进行谜语竟猜:船出长江口(打一地名) — 上海、欧洲停战(打一省会) — 西安、碧 波万顷 (打一省名) —青海、 两个胖子 (打一省会) —合肥、 久雨初晴 (打一省会) —贵阳、 银河渡口(打一地名) — 天津等。 数学在地理中的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巧借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 有利于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初中地理计算主要包括: 2.1 比例尺计算:主要内容:①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②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 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 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 细;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记为 “大小详、小大略 ”)。③两点间 距离计算 :在比例尺地图上: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比例尺。 2.2 相对高度计算:在等高线地图上,两点间或陡崖相对高度:公式:( n- 1) d ≤H <(n + 1)d (n 为两点间或陡崖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d 为等高距。 ) 2.3 温度计算: 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海拔高度每升高 1000 米,温度降低约 6 摄氏度。公式: T =( H∕1000) ×6 (H 为两地相对高度 ,T 为两地温差 ) 2.4 区时的计算:①求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 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 数)。②所求区时 =已知区时 ±时区差( “±”取值原则为 “东加西减 ”,时区差原则为

文档评论(0)

187****50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