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翟永明诗歌看当代诗歌中女性意识的崛起和超越-2019年文档.docx

从翟永明诗歌看当代诗歌中女性意识的崛起和超越-2019年文档.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翟永明诗歌看当代诗歌中女性意识的崛起和超越 一、黑暗意识与神秘对白 也正是从 80 年代初期开始,翟永明初步确立了自己基于女 性意识基础之上先锋、敏感、激情、繁复的写作风格。和翟永明 一起,众多的女性诗歌写作者逐次登上诗坛,陆忆敏、王小妮、 唐亚平、 伊蕾等女诗人的女性诗歌写作引人注目, 关于“女性诗 歌”的探讨便应运而生。 在 80年代中期, 有一个共识普遍达成, “真正的‘女性诗歌, 追求个性解放以打破传统的女性道德规 范,摒弃社会所长期分派的某种既定角色, 只是其初步的意识形 态;回到与深入女性自身, 基于独特的生命体验所获具的人性深 度而建立起全面的独立自主意识才是其充分体现” [1] 。 翟永明的创作, 在整个 80年代乃至 90年代初期, 都在努力 用组诗的形式在深邃的忧伤之下表达女性普遍而又切己的生命 体验。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其在 1984 年发表的组诗《女人》, 同时翟永明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了女性意识的自觉, 通过对女性 独特的生命体验的描摹、 书写与把握, 翟永明的诗歌构筑了一个 神秘、切己而又深邃的“黑夜”世界, 直面女性被遮蔽的全部苦 痛和命运。因此,翟永明的《女人》组诗及其序言《黑夜的意识》 , 以及陆忆敏的《美国妇女杂志》,常被看做是“女性诗歌”开端 的“标志性”作品 [2] 。 翟永明《黑夜的意识》既是中国当代女性诗歌的标志,也是 翟永明对于女性自我主体的塑造, 此后, “黑夜”迅速成为女性 诗歌写作者中一个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经典意象。 翟永明揭开了 女性长期以来被压抑的境遇和状态, “黑夜”成了一个与隐喻义 中的与男性的“白昼”所相对应的带给人不适的女性精神空间 和自我世界的所指,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对于女性自我主体的塑 造。在此后的陆忆敏、伊蕾、张真、唐亚平、海男、虹影等女性 诗人的写作都弥漫着浓重的黑暗意识。 此外,“独白”的叙述方式, 是翟永明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方 式,也是女性诗歌的重要元素, 体现出诗人潜意识的情感体验和 语词构造上复杂的纠结书写。 通过自我的独白, 诗人表达出女性 在社会中面对强大牢固的男性秩序时被压抑和遮蔽的生存状态。 如《独白》:“我,一个狂想,充满深渊的魅力 / 偶然被你诞生。 泥土和天空 / 二者合一, 你把我叫做女人 / 并强化了我的身体”如 《静安庄》中:“我的脚听从地下的声音 / 让我到达沉默的深度” (《第二月》)等等。 面对自身的苦痛和命运, 翟永明用女性所特有的对于世界的 敏锐感知方式, 用自我独白的方式介入世界, 通向女性自身心灵 的深渊。 这种自白体式的写作, 通过不断向自我内在的心灵深处 的开掘,把握意识中某些变换、跳动、瞬间的感觉和感受,真切 地书写了女性在面对男性社会的秩序时内心中的黑色情绪和复 杂意识,是一种基于自身的女性书写和判断。 二、多元意识与口语叙事 时至 90 年代,从静安庄走来的翟永明开始努力挣脱诗歌写 作中两性对峙的束缚, 用新的性别书写方式来探索关照更广大的 女性世界,同时开始“思考一种新的写作形式,,一种超越自身 局限,超越原有的理想主义, 不以男女性别为参照又呈现独立 风格的声音”,从而从一种“概念的写作”进入“技术性的写 作” [3] 。与之相对应,其创作的手法风格也逐渐有了较之前期 更加沉静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在这一时期, 翟永明的诗歌写作呈现出一种开阔、 深沉的气 象,较之前期的二元对立的女性身体写作, 翟永明的创作开始走 向多元化, 在多元关系中关注女性存在。 诗人开始超越前期创作 中的自身的局限和自己创造的“束缚”, 走出狭隘、 封闭的女性 世界,走向一个女性视角之上广阔、澄明、深沉、开阔的多元世 界。 翟永明的诗歌创作从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转换至女性与世界 的关系这一更为宽阔的境界, 是对其前期创作的反思和超越。 作 于 1993 年的具有戏剧和小说写作策略《咖啡馆之歌》成为翟永 明创作中具有明显特点的区别与 80 年代创作的转折,被看做是 “放弃《女人》的写作模式,且寻找到了新的写作路数的风水 岭” [4] 。 也正是从 1993 年的《咖啡馆之歌开始》开始,翟永明的诗 歌完成了语言的转换, “下午”“早上”“凌晨”等时间性词语 对事件的有序衔接,使其诗歌体现出浓厚的叙事意识和口语特 点。在日常生活和口语书写中足见诗人情感之细腻, 体验之敏锐, 诗人“用诗营造世界就像营造自己的家居环境一样, 使诗与存在 与日常生活,统一于身” [5] 。 此外,从《我策马扬鞭》 (1988 年)中对“我”在“黑夜”, “冻原”,“月光”中“策马扬鞭”而后归于“静静的河面”的 叙事性书写开始,至《咖啡馆之歌》 (1993 年)中“我”,“我 们”,“他”,“你”等人从“下午”,“晚上”至“凌晨”不 成功聚会,显现出生活中的纷繁错杂的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