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为何被列为了《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docx

“三家分晋”为何被列为了《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家分晋”为何被列为了《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事件中, “三家分晋”无疑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个,司马光的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也将其列为了全书的开篇之作,史鉴价值可想而知。今电视机旁,边看世界杯边翻书,偶又翻到“三家分晋”,便又细读了一边,并顺手写出以下文字,与各位共享。 晋,原本强悍的春秋五霸之一,但至春秋末年,因王室与卿大夫 们连年的争权内斗,中国早期版的《纸牌屋》连番上演,王室权威耗 损严重,终至孱弱不堪, 呈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卿专政之态。 而六卿间亦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并历多年兼并战争,智、范、中行 三卿被灭,晋侯也只得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下属韩、赵、魏三卿强势 崛起。而作为全国最大老板的周天子,不但没帮晋侯平乱,还于公元 前 403 年正式宣布韩、赵、魏升格为诸侯国,这样晋侯实质上已灭,从而拉开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雄争霸的战国大幕。 由此,从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上来看, “三家分晋”事件实成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分水岭, 并因六卿在争夺民心过程中,纷纷废除了象征着劳役、剥削奴隶的井田制, 尝试以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来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喻示了奴隶制国家的灭亡,从而,从另一个社会意义上来说,这一事件也成为了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 志,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就这个,大家不要与当下乱联想,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形成的权贵利益集团,好像并未给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什么助益,哪天能打掉它反倒能成件好事。 当然,司马光写“三家分晋”时,并未过多着眼于以上大的社会层面意义的考量,而是更多聚焦于如何能给后世治政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思考。那么,这个事件既然列为了《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其史鉴意义到底几何?以下,结合“三家分晋”所涉及的人和事,就我个人的理解来做个探究。 史鉴 1、国势式微,肇始内争;亡国亡权,失之礼崩。 如上所述,晋国在春秋后期,晋王、公卿间的礼教 ( 法纪)已名存实亡,纵横交叉争权讧斗, 各有各的动态利益集团, 你整我我整你。如此,脱离了礼教(法纪)的运作轨道,五虎之一的晋国渐成了小猫咪,国将不国实乃必然。 从更高一层看, 作为全国最大老板的周威烈王, 看到属下晋国被其三卿瓜分,非但不出面主持正义, 还待三卿做大后宣布成为三个正儿八经的新诸侯国, 这给其他欲以不轨图谋上位的公卿们以巨大的暗示力量,国之礼教彻底崩溃。由此,也就产生了司马光作为伟大史学家的首个史评: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史鉴 2、继任遴选,事关存亡;才能德贤,谨慎其用。 遴选接班人,才、能、贤、仁如何统筹考量,也被列为了《资治通鉴》开篇之作的重磅论言, 并拿智宣之与赵简子选接班人的案例做对比,予以生动阐述。 智宣子有两儿子,一个叫做瑶,有五贤:长得俊朗,擅长射箭、驾车,才艺超群,能说能写,勇猛果断,但却薄情寡义。另一个儿子叫宵,本事没瑶大,但仁心宅厚。智宣子想立才能过人的瑶为接班人,征求族人智果的意见。智果说,如果选瑶做继承人,本事确实是大,但如果他要干坏事,破坏性也大,我觉得用瑶不妥!但智宣子坚持选瑶,结果瑶的暴行终招致了智的灭亡。 而赵简子在选接班人上就智慧得多, 他先写了个训诫, 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去学习。 三年后叫两个儿子回答对训诫内容的理解, 大儿子伯鲁竟把训诫这事早给忘九霄云外去了, 而老二无恤却能随手从袖中抽出训诫,且应答如流。赵简子就果断选恤做了继承人,为赵国的日益强大埋下了伏笔。 就此,司马光发表了他给历代主政者们最具影响力的关于“才、贤、德”任用的建议,并被当代中国各类组织的管理者及管理专家们奉为圭臬: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 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史鉴 3、昏庸难改,明哲保身;善识实务,趋利避害。 中国历朝历代的治政史, 从某种角度来讲, 实也隐伴着一系列忠臣良将的苦厄悲惨故事。而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里,也巧妙地给为人臣者暗示了一个在特殊情况下懂得自救、 别做无谓牺牲的选项,当然,这个选项是界定于确无力改变的昏暗朝政境况下的,并不是对叛逃、叛变的鼓动。因此,劝大家也就别

文档评论(0)

157****88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