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
二十六日鸡再鸣,饭而出店,即北向循西山行。三里,曙色渐启。见有岐自西南来者,有岐自东北来者,而中道则直北逾坳。盖西
界老山至此度脉而东, 特起一峰,当关中突,障扼川流,东曲而盘之,流为所扼,稍东逊之,遂破峡北西向,坠级争趋,所谓石龙坝也。此
山名为九子山,实海口下流当关之键, 平定哨在其南,大营庄在其东,石龙坝在其北。
山不甚高大,圆阜特立,正当水口,故自为雄耳。
山巅有石九枚,其高逾于人,骈立峰头,土人为建九子母庙,
以石为九子,故以山为九子母也。余时心知正道在中,疑东北之岐为
便道,且可一瞰川流,遂从之。一里抵大营庄,则川流轰轰在下,舟
不能从水,陆不能从峡,必仍还大路,逾坳乃得 ;于是返辙,从峰西
逾岭北下。共二里,有小水自西南峡来,渡之。复西上逾坡,则坡北
峡中,螳川之水,自九子母山之东破峡北出, 转而西,绕山北而坠峡,
峡中石又横岨而层阂之,水横冲直捣,或跨石之顶,或窜石之胁,涌
过一层,复腾跃一层,半里之间,连坠五六级,此石龙坝也。此水之
不能通舟,皆以此石为梗。昔治水者多燔 f án 焚烧石凿级,不能成功,土人言凿而辄长,未必然也。
1
石级既尽,峡亦北转。路从峡西山上,随之北行。下瞰级尽处,
峡中有水一方,独清潴,土人指为青鱼塘,言塘中青鱼大且多。按《志》,
昆阳平定乡小山下有三洞,泉出汇而为潭,中有青鱼白鱼,俗呼随龙鱼,岂即此耶 ?北二里,峡稍开,有村在其下,为青鱼塘村。北二里,西北蹑一岭,此岭最高,始东见观音山与罗汉寺碧鸡山,两峰东峙。
又北见遥山一重,横亘众山之北,西尽处特耸一峰最高,为笔架山 ; 其西又另起一峰,与之骈立,则老龙之龙山也 ;东尽处分峙双岫,亦最高,为进耳山,其南坳稍伏而豁, 则大道之碧鸡关也。 两最高之间,有尖峰独锐,透颖于横脊之南,是为龙马山,其下则沙河之水所自来
也。惟西向诸山稍伏而豁,大道之往迤西者从之,而老脊反自伏处南度。
老龙之脊,西北自丽江、鹤庆东,南下至楚雄府南,又东北至
禄丰、罗次北境,又东至安宁州西北境,东突为龙山 ;遂南从安宁州之西,又南度三泊县之东, 又南向绕昆阳州之西南,乃折而东经新兴州北,为铁炉关 ;又东经江川县北,为关索岭。
又东峙为屈颡巅山,乃折而东北,为罗藏山,则滇池、抚仙湖之界脊也。
始西一里,逾其巅。又西北下一里,则螳川之水,自岭之北麓
2
环而西,又转而南。岭西有村,濒川而居,置渡川上,是曰武趣河,昆阳西界止此,过渡即为安宁州界。武趣之河,绕村南曲,复转西峡
去;路渡河即西北上坡。连越土垅二重,共五里,北下,有水一塘在东坞中。又北二里,有水一塘在西坞中。又北一里半,有村在路东。又北一里半,坡乃北尽,坡北始开东西大坞。乃下坡西向行坞中,二里,有水东北自北界横亘中尖峰下来,是为沙河。其流颇大,石梁东西跨之。
河从梁下南去,螳川之水,自武趣西峡转而北来,二水合于梁南,半里,遂西北至安宁州城之南,于是北向经城东而北下焉。过沙河桥,又西北一里,则省中大道自东北来,螳大川自城南来,俱会于城东,有巨石梁东西跨川上,势甚雄壮。
过梁即为安宁城。
入其东门,阛阓颇集,乃沽饮于市,为温泉浴计。饮毕,忽风雨交至。始持伞从南街西行,已而知道禄裱大道,乃返而至东门内,从东街北行。半里,过州前,从其东复转北半里,有庙门东向,额曰“灵泉”,余以为三潮圣水也,入之。有巨井在门左,其上累木横架为梁,栏上置辘轳以汲取水,乃盐井也。
其水咸苦而浑浊殊甚,有监者,一日两汲而煎焉。
3
安宁一州,每日夜煎盐千五百斤。城内盐井四,城外盐井二十四。每井大者煎六十斤,小者煎四十斤,皆以桶担汲而煎于家。
又西转过城隍庙而北,半里,出北门。风雨凄凄,路无行人,余兴不为止,冒雨直前。
随螳川西岸而北, 三里半,有村在西山麓,其后庙宇东向临之,余不入。又北二里半,大路盘山西北转 ;有岐下坡,随川直北行。余乃下从岐,一里半,有舟子舣舟渡,上川东岸,雨乃止。复循东麓而北,抵北岭下,川为岭扼,西向盘壑去,路乃北向陟岭。
岭颇峻,一里逾岭北,又一里,下其北坞,有小水自东北来,西注于川,横木桥度之。共一里,又西北上坡,有村当坡之北,路从其侧,一里,逾坡而北。再下再上,共三里,西瞰螳川之流,已在崖
下。崖端有亭,忽从足底涌起, 俯瞰而异之。 亟舍路西向下, 入亭中,见亭后石骨片片,如青芙蓉涌出。其此复有一亭,下乃架木而成者。
瞰其下,则中空如井,有悬级在井中,可以宛转下坠。余时心知温泉道尚当从上北行,而此奇不可失,遂从级坠井下。其级或凿石、或嵌木,或累梯,共三转,每转约二十级,共六十级而至井底。井孔中仅围四尺,其深下垂及底约四五丈。井底平拓,旁裂多门,西向临螳川者为正门,南向者为旁门。
4
旁门有屏斜障,屏间裂窍四五,若窗棂户牖,交透叠印,土人因号之曰“七窍通天” 。
“七窍”者,谓其下之多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