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中的变异与国民社会心理偏差的调适.docx

文化传承中的变异与国民社会心理偏差的调适.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传承中的变异与国民社会心理偏差的调适 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东方文明的 智慧、矜持和力量 , 还有那富含现代文明与意义的哲学观、伦理 观和价值观。然而,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 , 我们也看到了某些令人 忧虑的现象 ,这就是变异的倾向。 可以说, 受时代的影响和西方现 代文化的冲击 , 当今人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解读和利用正在发生 着巨大的变化。事实上 , 我们很多时候所钟情的中国文化却早已 脱离了传统的宗旨和界定 , 而一些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旗下的文化行为 , 则既不中也不西、既非古也非今 , 实在来说 , 只 是某些方面还“烙着中国印”的变异传承而已。毫无疑问 , 文化 传承中有“变”不足为奇 , 而有“异”则潜藏着“脱轨”的危险 脱离文化本真的“变异” ,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必然会 是一种贬损和腐蚀 , 甚至会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引向某种歧路。 细观当下国人中凸现的种种社会心理偏差 , 我们不难发现 , 错解 误用的文化 ,已经制造、 或将会制造出怎样的冲突与混乱。 因此,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 并让其在融入的时代精神 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 我们有必要就目前文化传承中的变异现 象, 做一定的分析和反思。 只有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 , 寻求到应有 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 , 厘正脚下的道路和方向 , 我们的文化传 承才能真正获得时代的意义和永续的价值。 一、改弦易辙的“文化传统”下的社会心理及行为偏差 改革开放三十年 , 没有人能否认中国的巨大变化和中国人心 理面貌的焕然一新。 作为现代人 ,在生活样式与品质上 , 我们与发 达的西方文明不相上下 ;在主体意识与心态上 , 我们愈来愈有世 界的境界和胸怀 ; 在思想理念及艺术创造上 ,我们甚或已在引领 世界潮流。然而 , 正像我们无论怎样染发、烫发也不能改变新生 头发的成长态势一样 , 我们虽然在文化的更新上显得很世界性 , 但在文化融合过程中 , 则依然会时常惯用“文化传统”的老调 , 只不过,毕竟受到西洋风格和时代精神的影响 ,不知不觉中 ,我们 看到的已是被改了弦、 易了辙的老调 , 因而 , 这不中不西、 不老不 新的变异之调 , 就弹奏出了现今的具有 “中国人特色”的文化 “剧目”。具体来看 : 剧目一, “潜规则”的林林总总。 《吴越春秋 ?勾践阴谋外传》 中有“道出于天 , 事在于人”之说 , 所以中国人一直都懂得“事 在人为”的道理。 为了一个目标、 理想、事业或具体的功名利禄 , 我们知道其成败好坏 , 全在于个人是否努力去做了。 当然, 讲个人 主观努力 , 并非等于一意孤行 , “谋事在人”还须看到“成事在 天”。而中国人遵“天道” ,则既可视为认同“死生有命 , 富贵在 天” ,也可看作尊重人间正道与法则 ,因为《孟子 ?离娄上》讲的 “不以规矩 , 不能成方圆”也是人所知晓的 , 只有依一定的规则 办事 ,才有可能让所做之事获得圆满。 国人依古训规行矩步上千年 , 如今, 面对改革开放和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洪流与大潮 , 一些炎黄子孙开始巧解“天道”、妙 用“人事” ,在与时俱进中 , 亦活学活用经籍古典。时下我们常看 到的一些社会现象就是最好的佐证 :一些单位或个人 , 为了一己 之利 ,不惜忘乎“天道”而尽情诠释“谋事在人” , 例如 , 政策不 明或不硬 ,就可以钻空子、打洞子 ;原则似乎不仅仅是用来遵守的 , 还可以时常用来交易 ;即使“上有政策” ,也可以谋弄、戏耍规则 , 做到“下有对策”等等。这种种伎俩 , 似已见怪不怪。“商场” 不断上演的是类似“注水肉”、 “苏丹红”、 “三聚氰胺”等触 目惊心的“大戏” ; “官场”花样翻新的则是“权权、权钱、权 利”等交易涌动的暗流 ; 连一些人们眼里最老实巴交的农民也学 会了把“土”的、“绿”的果蔬肉蛋留给自己品尝 , 把“催生” 的、“化疗”的“柴米油盐”卖进城里赚钱…… 也许“潜规则”原本就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遗风 , 但那时 风行的天地毕竟只在某个领域 ,而今, 娱乐圈、学术圈、商业圈、 党政圈、教育圈,似乎各行各业、各种职场 ,都有“潜规则”在滋 生蔓延 , 其过犹不及的演绎和大行其道 ,已非个人的偏差 ,所以, 我们不得不视它是一种社会的病态。 剧目二, “形象工程”的面面观。早在春秋时代 , 《左传》二 十四年就载有“三不朽”观念 , 谓之“立德、立功、立言”。由 此, 中国的仁人志士在确立社会理想抱负和追求自我人生价值方 面, 一直就深受这“三不朽”说的影响。 按理, “不朽”应是一种 长远价值观的追求 ,就像宋朝张载提出的那样 , 是“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即便是“外王”、 建功立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