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昆曲对词体四声规律的继承与发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昆曲对词体四声规律的继承与发展 昆曲不但是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 也是一种有声韵规律的诗 歌,与近体诗、律词相类。而作为音乐文学,其字声的运用在符 合韵文规律的同时,更须与音乐旋律相配合。文人创作昆曲时, 不但要考虑文字内部声韵的和谐, 还要考虑字声与音乐配合演唱 时的效果。 如此精妙而复杂的声韵格律必定不是突然形成的。 在昆曲之 前,古典诗歌已经历了数代间诗、词、曲的相继发展,才从平仄 不拘进化到简单的平仄相生,再到四声明辨、辞乐相合。而诗词 曲三者中,由于年代相近、体制相类,同是音乐格律文学的律词 与曲关系更为紧密。可以说,昆曲严谨的四声规律正是以高度发 展的词体格律为基础,并对其精细化、规律化才得以形成的。 一、词体为昆曲四声规律提供了发展基础 中国古代音乐文学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四声规律, 因此词体在 产生之初并不讲声律,属“以乐传辞”的演唱方式, 由敦煌曲子 词多不律可证。 词体声律产生,源于文人词对其他韵文种类(主要是近体诗) 的模仿。文人开始尝试作词时,只依曲拍为句,不讲平仄。但中 晚唐文人已熟练掌握近体诗声律, 便很自然地将诗律应用于词的 写作。词作最初多为小令,而小令之声律与律诗声律大体相同, 如张志和【渔歌子】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蹶鱼 肥。”便是标准近体诗格律。另外,有一些小令如【生查子】、 【浣溪沙】等,句式与格律都与律诗相去不远。可知词体声律最 初是对律诗声律的学习和继承。 然而,词毕竟是配乐歌辞,不能像律诗一样完全不考虑音乐 的旋律。律诗只是对四声进行粗略划分, 不细别各声之间调高与 走向的不同,故有时会造成字词声律与音乐旋律间的不配合, 即 文字“内在音乐”与“外在音乐”之冲突。 因此,词体对律诗声 律进行了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对平仄相生规律的突破。如柳永【定风波】“奈泛泛 旅迹”,连用五仄声,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梦也梦也梦 不到”连用七仄声,其余仄声连用之例,亦所在多有。此类不合 律诗声律的句子,在词中却是合乐的。因此为了配合词乐,文人 对于律诗的平仄结构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其次,词体对律诗律句 间的“粘”与“对”进行突破。例如和绝句相类的【生查子】、 【字字双】等词牌,句与句之间失对,联与联之间失粘。体现了 词体对律诗轻重音节单一交巷方法的扩大。 最重要的是,词体对汉字四声规律有了更细致的认识与总 结。律诗不分四声,仅分平仄,本是为便于对诗歌创作进行规范。 但对词体来说,单一的平仄规律已显得生硬而不够使用。 四声的 音高、音势各有不同,任意两声组合所形成的小旋律片断也会不 同。字音配合形成的旋律需与乐音相合, 方能令字不改其声而可 听。因此,在律词高度发展后,文人开始对四声进行细化。如李 清照《词论》云:“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 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词体对四声规律的细化,体现于如下数点。首先,仄分上去 入。如《乐府指迷》云:“不可以上、去、人尽道是侧声,便用 得,更须调停参订用之。”其次,词重去声,多将其用于音乐急 转处;该书又云:“腔律岂必人人皆能按箫填谱,但看句中用去 声字,最为紧要。”再次,词重上、去连用,多将其用于音调转 折处。万树《词律?发凡》云:“盖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 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另外,词体 亦分五音、阴阳。如前引李清照《词论》所言,词至南宋,已注 重清浊阴阳之辨。 词之声律在突破了近体诗的平仄相生规律之后, 又进行了短 暂的回归,这主要是由姜夔、杨缵、吴文英等通晓乐理的词人发 起的。其原因有三:首先,音乐的旋律千变万化,而字声只有四 种,以少就多,规则复杂,令大部分作者无法掌握;其次,汉字 本身声有抑扬轻重,若字声与外在音乐配合得当, 词句内部的音 乐则可能不协调,造成句子“不律”,拗怒出格;其三,处处考 虑乐律,难免对文学创作有束缚,甚至词人有时需为了配合字音 而改动作品意境。所以,与其让四声去配合音乐,不如先写出符 合创作需要的长短句,再以灵活多变之音乐旋律来配合四声,此 即“自度曲”、“以字声行腔”的创作方式。 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 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即是此类。分析其自度曲 创作规律,发现正是步节与步节之间的平仄相生, 加上句与句之 间的相对或相粘构成其文字内部旋律。 这种组织的手法,其实是 对律诗声律规则的一种回归。不过自度曲的声律比律诗更为精 细,因为自度曲在符合平仄规律时,还注意到四声的搭配。 综上,词体声律欲摆脱音乐之束缚, 却又要利用音乐之旋律 造成综合艺术之美感,达到外在音乐旋律与内在字声旋律既和谐 又各自畅美的效果,在无数文人的尝试与总结之后, 词律历经了 对律诗的继承、突破与回归三个过程,终于获得了较为成熟的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