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林则徐的启蒙教育思想.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林则徐的启蒙教育思想 鸦片战争,是中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时代的开始。 中 国紧闭的大门被迫打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开始逐渐觉醒, 思考 救世济民、振兴国家之路。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 把对国人的思想启蒙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言传身教,努力唤起国 人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忧患意识。 在内忧外患加剧和中西文化剧烈 碰撞的历史时期,他的启蒙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与现代 的痕迹,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中留下了浓重的 爱国主义色彩。林则徐的的启蒙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林则徐集》 里。 一、“苟利国家”与“笃实做人” 林则徐一生矢志报国,不计个人祸福。他说:“苟有裨国家, 虽顶踵捐糜,亦不敢自息”(《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在谪 戍西去途中,他向家人辞行时,即兴作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其中有“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句,表达他以国家 社稷为重的宽阔胸怀和教育家人奋力报国、不惧生死的真实愿 望。他教育儿子说,“尔辈唯有努力报国,以上答君恩耳”。在 给儿子的信中,他说:“唯有一言嘱汝: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 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做用世计,勿儿 女情长,勿荒废学业,须磨砺自修,以为一旦之用。”(《林则 徐家书》)这是林则徐一生的真实写照。 “努力报国”,首先要“笃实做人”。林则徐说:“官虽不 做,人不可不做。”他认为,良好的品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人 必须敬师、孝亲、友弟、和戚。在《训次子聪彝》中,他说:“惟 尔奉母与弟妹居家,责任綦重,所当谨守者五:一须勤读敬师, 二须孝顺奉母,三须友于爱弟,四须和睦亲戚,五须爱惜光阴。” 他又说:“尔既奉母弟居京华,务宜体我寸心,常持勤敬与和睦” (《林则徐家书》)。立德之外,还要进业,“在家时应闭户读 书,以期奋发。一旦用世,不致上负高厚,下玷祖宗。”即使德 隆业茂,也“切不可自满”,“宜守三戒:一戒傲慢,二戒奢华, 三戒浮躁”(《林则徐家书》)。 禁烟,是林则徐精忠报国的伟绩, 不但是他对教官士徒“反 复教谕” “多方宣示”的内容,也是他教育后人的原则。他说: “嗜此者,大率因夜眠不足,精神困顿”,并且,“卒之越弄越 僵,不至毙命不止”,不但会“破财欠息”,而且会“家破人 亡”,所以,“吾儿须牢记之,慎勿堕入也”(《林则徐家书》)。 严格约束自己和家人,“切戒之”。 林则徐认为,报国的方法不只是做官,务农耕稼也是报国之 路。他教诲儿子说:“余固不望尔成名,但望尔成一拘谨笃实子 弟。尔若堪弃文学稼,是余所最欣喜者”,因为,“农居四民之 首,为世界第一等高贵之人”。 他甚至为儿子提供了“学稼”必 要的条件,“余在江苏时,即嘱尔母购置北郭隙地,……并收买 四围粮田四十亩,自行雇工耕种”,目的在于“即为尔与拱儿预 为学稼之谋”(《林则徐家书》)。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的社会大环境中,林则徐重农、荣农的家教思想难能可贵。 原因在于“窃维尽职之道, 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 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之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 上筹国计”(《林则徐集 ?奏稿》)。所以,要“苟利国家”, 就不能不“察民”“恤民”。 林则徐所谓的“民”,是个不确定 的概念,在其奏章里,既有传统的“绅民”“殷户”“大 户”“业户”“士民”,又有“小民”“贫户”“小户”“佃 户”“漕丁”“小商”等。 二、“富国利民”与“察民”“恤民” 爱民、察民、恤民,是林则徐民本教育思想的体现。 他认为, 为官必须“爱民”“察民”, “民隐尽达”,尽知“民情向背”。 他总结多年的为官经验,强调了解民情的重要性,指出:“官是 士者苟政无阙失,事事体民情出之,则民爱之也如父兄”。他要 求“郡县以下尤无日不与民见,诚知民情向背,而顺导之于所安, 则平其阴阳之毗而为化民成俗之由”(《三吴同官录序》)。要 详察民情,必须“期于博采广咨”,多方调查研究,重视民众的 意见和智慧。对于“民生疾苦,吏事废坠,人才贤否,无纤悉不 知”。[ 1]他的察民,是以爱民为前提的。林则徐认为,为官 必须有爱民、悯民之心,关注民生疾苦。他在信中称:“黠者告 荒包赈,健者逃荒横索,皆虎狼之人也,惟老病之人,则以沟壑 为己计耳。官斯土者,岂无人心”(《林则徐书简》)在江苏巡 抚任上,林则徐感叹道,“官不足悯而民足悯,民即不尽悯而农 民可悯,而农民之勤者尤可悯。”(《云左山房文钞》) 在爱民、察民的基础上,林则徐提出要恤民:“知民以生活 望我,我必有以生活之”。他要求:“牧民之官”必须“通民疾 苦”“乐利吾民”。他说:“民间终岁勤动,每亩所收除完纳钱 漕外,丰年亦仅余数斗”,民生凋敝,百业不兴,而“小民口食 无资而欲强其完纳,即追呼敲扑,法令亦有时而穷”(《林则徐 集?奏稿》)。“倘通盘筹划,有可暂纾民力之处”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