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梁启超先生的辑佚学思想.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梁启超先生的辑佚学思想 辑佚就是从传世的有关文献中钩稽、 辑录已经散失的整部古 书或现存古书中部分遗失的内容(包括较完整的篇段和残章断 句)。如果细加区别, 前者称辑集, 后者称辑补。 有的古书未佚, 从传世的有关文献中, 辑考其已佚版本的文字或体式, 也属于辑 佚。辑佚学研究的对象是有关辑佚的理论、方法、历史、成果、 及其得失的评价和有关成就的利用。 [1] 众所周知,中国的辑佚活动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宋朝,至 清代乾嘉时期受考据学风的影响开始繁兴,辑佚的方法日渐精 密,影响日渐广大,意识不断强化,至嘉道时期达到鼎盛。虽然 清朝辑佚无论数量还是质量, 都远远超过以往的时代, 但清朝绝 大多数学者还仅限于对清代辑佚现象和辑佚书进行极其简单、 粗 略的叙述或介绍, 而梁启超先生在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清 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的“辑佚书”一文中第一次把辑佚 作为一种特定的对象做出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在这篇文章中, 梁 启超先生首先给辑佚以独立之地位, 在篇章的安排上, 把辑佚与 校注古籍、辨伪书并列起来,使辑佚单独成为一部分,这在当时 无疑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而且, 梁启超先生系统地总结了清儒在 辑佚上的巨大贡献, 认为清代辑佚参与学者众多, 材料涉猎广泛, 体例严谨,辑录比较规范,考证颇为精详,并通过列举经、史、 子、集各部的辑佚成果,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辑佚学理论体 系。 辑佚的目的 从历史上看, 古书散佚包括整书佚亡和部分残缺, 这两种情 况在流传过程中都屡见不鲜, 而且是相当严重的, 其原因是多种 多样的,有政治原因,有战乱的毁坏,有水火之灾,有学术原因 等等。正因为前代图书的大量亡佚,才有了后代人的辑佚活动。 梁启超先生在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 总成绩”的“辑佚书”一文中,认为辑佚的目的在于以下几方 面: 读者治学 要读书必须有书,书的散佚,使很多重要文献欲觅无从,学 者按目求书,多索不获,为了治学而辑佚。梁启超先生说:“书 籍递嬗散亡,好学之士,每读前代著录,按索不获,深致惋惜, 于是乎有辑佚之业。” [2] 求全求真 在古书流传的过程中,有些篇章不全,有些是伪妄之作,通 过辑佚可以恢复古书本来面目。梁启超先生在谈到《永乐大典》 的利用价值时,“亦有其书虽存而篇章残缺,据《大典》葺而补 之,例如《春秋繁露》, 或其书虽全,而讹脱不可读,据《大典》 雠而正之……。” [3] 文献保存 古代散佚的文献中往往保存大量的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搜辑 这些资料,利于文献保存。梁启超先生说:“史家著作,以两晋 六朝为盛,而其书百不存一,学者憾焉,清儒发愤,从事搜揖。 ” [4] 主观动机 因个人的政治信仰或兴趣爱好而辑前人的著作。 因喜欢前人 著作,“清儒最尊郑康成,竟辑其遗著”。 [5] 因不喜欢前人著 作,或是因辗转翻刻,错误较多而被后代的学者厌恶,“以现行 《十三经注疏》中其注为魏晋以后作者,清儒厌恶之,务辑汉注 以补其阙”。 [6] 辑佚所用资料的类型 辑佚主要靠资料,参考资料多,辑起来就方便。梁启超先生 认为辑佚所凭借的资料来源相当广泛,列举如下: 以唐宋间类书为总资料。 [7] 类书辑录历代典籍中各个门类或某个门类的资料,内容浩 瀚,它是按类或按韵编排,便于查找和征引资料,使用起来方便, 故往往是辑佚的首选资料。常用的类书“如《北堂书钞》、 《艺 文类聚》、《初学记》 、《白贴》、《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 《山堂考索》、《玉海》等”。 [8] 以汉人子史书及汉人经注为辑周秦古书之资料。 [9] 子史书种类多,而且在记载历史事件、人物及典章制度等内 容的同时,也保存了不少资料。特别是汉代史书,皆保存大量佚 文,对辑佚来说,非常有用。“例如《史记》、《汉书》、《春 秋繁露》、《论衡》等引古子家说;郑康成诸经注、韦昭《国语 注》所引纬书及古系谱等”。 [10] 以唐人义疏等书为辑汉人经说之资料。 [11] 古人在注疏时,往往博引群书,荟萃众说,且引文多有明确 出处。梁启超先生认为唐人义疏等书资料宏博,是辑佚最好、最 重要的材料来源,“如从《周易集解》辑汉诸家《易》注,从孔 贾诸疏辑《尚书马郑注》、《左氏贾服注》等”。 [12] 以六朝唐人史注为辑逸文之资料。 [13] 古注是对古书的诠释。 在史书的注释中, 往往保存有被注的 书的词句或典故,这是注释时引用的结果;注疏时,为了说明问 题,有时又要引用他书一些材料,所以史注对辑佚很有用。“如 裴松之《三国志注》,裴 ?以下《史记》注,颜师古《汉书注》、 李贤《后汉书》注,李善《文选注》等”。 [14] 以各史传注及各古选本、 各金石刻为辑遗文资料。 [15] 其他史传注、古选本、地志、金石等也是辑佚的重要来源。 “古选本如《文选》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