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李清照《词论》的词学史意义
宋代词人李清照 , 以优秀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贡献铸就了她在 词史上永恒的璀璨。她尽管只有四十多首词作传世 , 却以绝对优 势登上了中国第一女词人的宝座 ;而在词学理论成就方面 , 其《词 论》因锐气十足而屡遭批评、指责 , 批评者大多认为是“不自量 力、狂妄过之”的言论 , 而忽视了独特的历史价值。本文拟通过 对《词论》的其理论形成背景作简单的溯源 , 便于更全面认识和 评价其在词学批评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一、《词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词从唐代由民间起源 , 到李清照的时代 , 走过了几百年的历 程。这几百年间 , 词由民间创作发展到文人创作 , 经历了晚唐五 代的繁荣期 , 也经历了宋初几十年的低沉期。李清照《词论》产 生的时期 , 正是宋词发展史上出现新的变革的阶段。这种变化表 现在形式上 , 是慢词长调的兴起。慢词较小令可以容纳更多的内 容, 为词题材范围的扩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提供了有利的条 件。从这个意义上说 , 它是一个进步。 而表现在内容上 , 则是诗文 革新运动的影响波及词坛。人们早已不满足于花间词风 , 要求打 破词专作香软之语的传统 ,作家们纷纷进行变革 : 柳永将市民生 活中间的感受纳入词中 ;范仲淹、王安石用词写边塞、 怀古题材 ; 到了苏轼 ,又掀起了一个更大的变革 , 他对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 都有所否定 , 提出“以诗为词”。 此时的词坛可谓争艳斗奇 ,各家 尽显风采。然而究竟什么是词 , 该怎么作词 ,这些词家的词作写得 怎么样 ,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都只是摘句式的较涣散的个别批评。 如 : 晁补之《评本朝乐府》、李之仪《跋戚氏》、《书乐府长短 句后》、《跋山谷二词》 、黄庭坚《小山词序》 、《跋东坡乐府》 、 张耒有《东山词序》、陈师道《书旧词后》 [1] 等均对词学批评 理论有所涉足 , 但均未摆脱摘句品评的基本模式。
李清照的《词论》 , 可谓是应时而生。全文虽不足七百字 , 但内容丰富 ,立论尖锐 ,历述词史、评点词家 ,并指出词“别是一 家”的理论 , 词的特质进行了探讨和界定。文章首先从音乐和词 的关系入手 , 对词坛作家进行一一点评 , 并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协 音律、尚文雅、协音律、尚浑成、尚铺叙、主情致等方面艺术要 求, 完成了从零碎的只言片语到系统理论的飞跃 , 不可置疑地成 为了第一篇系统的词学专论 , 也成为了词学批评史上的第一座无 法逾越的丰碑。
二、《词论》对传统词学观的承继与超越 《词论》提出词当“别是一家”的词学观念 , 既是对传统的 词学观念的继承 , 又在对前代传统的词学观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的基础上有着重要的发展和更新。
词最早产生于宴乐场合、伶工歌姬之口 , 地位十分低下。欧 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不无 清绝之辞 , 用助妖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 , 扇北里之倡 风” [2], 认为词是歌妓伶人演唱以资宴饮之欢的 , 上承齐梁宫体 下附里巷倡风 , 以绮靡为本。词的内容也囿于男欢女爱、闲愁别 绪 , 风格多婉转缠绵、 奢靡软媚 , 所以被视为“伶工之词”和难登 大雅之堂的“艳科”。晚唐五代至宋初词人 , 又多以婉约为本 , 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 , 形成了文人词“艳媚”的传统观 念。经过三个多世纪的演变 ,到宋代, 词体已经相当成熟 ,但“词 为诗余”、 “褒诗贬词”的传统观念却仍然一直占据着主流。 学 者们为了推尊词体 ,都尽力想把词和诗攀上关系 , 苏轼更是提出 了 “以诗为词”的口号。 当然, 苏轼在开拓词境、 推尊词体上的 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在当时情形下 , 词也面临着受诗文侵越 而失去个性的危险 ,而宋诗又尚义理 ,好议论,味同嚼蜡 ,以之入 词必然使词的魅力大打折扣。 因此恰恰就在苏轼革新词的内容的 同时,也引起了当时词人们意见的分歧 , 于是围绕着如何确认词 的体性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一派当然是以以苏轼为代表 他们认为词由诗发展而来 ,倡导词的诗化 ; 一派认为词和诗是不 同的 ,应维护词的本色。如《王直方诗话》云 : “东坡尝以所作小 词示无咎 (晁补之) 、文潜(张耒) , 曰: ‘何如少游 ?二人皆对 云: ‘少游诗似小词 , 先生小词似诗。” [3] 虽然他们所说的还 很笼统。 但二人却不谋而合感觉到诗词应该有所不同。 稍后李之 仪为吴思道词作跋时说 : “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 , 自有一种 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 [4] 李之仪的所谓长短句“最为难 工”、“自有一种风格”显然也是与诗比较相对而言。 还有相传 为陈师道 《后山诗话》 中的一段话 : “退之以文为诗 , 子瞻以诗为 词。如教坊雷大使舞 ,虽极天下之工 , 要非本色。今代词手 ,惟秦 七,黄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