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视益智类节目与受众观的变化
一、“传者中心”与受众的无意识阶段
电视益智节目在我国出现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其雏形见于盛行于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知识竞赛节目。 这
一时期的益智节目特点是更接近于一种知识传播的方式, 寓教于
乐的意图十分明显。如中央电视台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
《金色人生一一首届全国老年知识团体决赛》、《法律在身 边 “二五”普法特别节目》,广东台的《民族知识竞赛》, 上海台的《规范用字、用语知识竞赛》,北京台的《绿染京城
首都大学生绿化美化知识竞赛》 以及大量诸如此类的 《节水知识 竞赛》《保险知识竞赛》等等。
由于频道资源的有限,节目内容的匮乏,“传者中心”这一 时期表现得格外明显。受众无意识地处于一种被支配的从属地 位。这一时期的传播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作为媒介资源 的直接使用者,在节目采编、制作、播出的过程中完全处于传者 的“领导地位”,直接操纵着受众的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内容 接受等,传播的天平明显倾向传者的一方, 传播的主动权明显地 掌握在传播者手中。
就节目参与者来说,这一时期知识竞赛节目的参赛者, 往往 经由举办知识竞赛的电视台直接与有关单位联系, 再由单位选派 员工来参加节目。由于参与者参与的被动状态, 以及背负着的单 位或集体的荣誉、嘱托、期望等,参赛者个人的参与积极性并不 能被完全调动起来, 从而也直接影响了节目现场的整体氛围, 以 及台下观众的接受心理。 但是尽管如此, 在节目资源匮乏的年代 里,这种寓教于乐又颇具竞争悬念的新型节目类型, 仍然让广大 的观看受众找到了不少的乐趣。总之,就受众方面来说,在这一 时期我国的受众呈现出较明显的被动性。从节目的制作到播出, 以团体而非个人的身份参与到传播过程中的受众, 明显缺乏任何 自我身份的认同。 媒体在制作、 播出节目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其自 身的乐趣、 单方面的探索而非受众作为个体的差异性, 受众的参 与兴趣、 接受心理等, 受众在无意间印证了传播的传者单级效果 论。
二、传受互动与受众的觉醒阶段
进入九十年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视媒体娱乐功能的发掘, 传播观念随之发生了转变。 电视益智节目也展现出了全新的发展 面貌。自从作为新一代益智节目先锋, 1994 年上海电视台创办 的《智力大冲浪》取得超乎寻常的成功以来,神州大地迅速刮起 了一阵“益智风”。从中央电视台的《幸运 52》《开心辞典》
《三星智力快车》到各地方电视台:湖南台的《超级英雄》、上 海台的《财富大考场》、香港的《百万富翁》等纷纷挂上了益智 的旗帜抢夺受众市场。
这一时期,由于传媒市场走向的深入,频道资源的开发,节 目内容的丰富, 作为市场的受众观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充分的论
证。受众在某种程度上开始被看成传媒产品的“消费市场”或是 卖给广告主的“二次商品”,成为一种媒介争夺资源开始受到媒 体的重视与追捧。从节目的受众定位,题目设计的方向性可以看 出,媒体在制作节目时开始注意到不同受众的差异性, 包括心理
层面的差异:个体心理结构、个性素质、个人感知与理解事物的 倾向等,同样也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性别、年龄、
种族、宗教、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观众开始以个人而非团 体、单位代表的形式参与节目过程。
为了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热情,传者大都在以下三个方面做 了大量的工作。第一,“百科全书”式的问题设计。益智节目为 尽可能多地网罗不同阶层、 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题目设计往往 追求“追大求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历史、人文、天文、地 理、数学、物理、民俗、饮食……无所不包。这样做的另一个好 处是,任何参与者都不用为自己的失利而担负精神上或者说知识 层面的愧疚。第二,奖励设置的诱惑性。颇富诱惑的物质奖励成 为搭建节目平台的最大诱因和客体。 “千元一题”,一掷千斤的
重赏下多的是摩拳檫掌、 跃跃欲试的“勇者”群体。 诉诸的是受 众的投机心理和致富愿望。第三,受众参与的便宜性。受众参与 的广泛性与低门槛;现代网络、声讯等手段的支持;现场连线的 快捷、便利性,这些都成为尽可能广泛吸纳受众参与、调动受众 参与热情与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通过这一系列手段和措施的改进, 这一时期益智性节目体现 出的是传受观念的转变, 传者对受众的重视与受众的觉醒。 受众 不出所望地成为积极的媒介产品消费者,无论是借此释放生活、 工作、情感等压力;获得冒险与智慧的“替代性满足”;主动的 解码者、 积极的意义生产者, 我们看到的是受众已经开始成为一 种能动的参与者参与到节目的规划、 设计和制作当中, 而不再是 八十年代的被动的参与与无选择性的接受。 传者与受众实现了一 种交流式的对话。
三、传者的反思与受众的消极抗争阶段
然而好景不长, 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后, 益智类节目的同质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