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留学生汉语语法成分偏误分析
一、偏误分析的概念及其发展状况
所谓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 ),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 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 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 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 阶段性等等。偏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 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二、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 而中介语理论的语言学 基础是转换生成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 转换生成语 言学和认知心理学都认为语言是一个转换生成的创造系统, 只能 通过有意义的学习获得, 并且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假设―― 验证的演绎过程,产生偏误是不可避免的。
三、常见的留学生汉语语法成分偏误类型及对策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偏误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成分缺 失,也称遗漏或缺省, 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 另一类是成分多余, 也称误加, 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 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 这些偏误主要是由于母语的 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和不理解复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所 导致的。
一)成分缺失
成分缺失, 也称遗漏或缺省, 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 该用的成分。
1、单句的缺失偏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最大
(1)缺失意义比较虚的语素。例如:
① * 我应该把这只箱(子)拿上来。
② * 有人在外(边)等你。
例①缺失的是名词的构词语素“子”。 此例来源于母语为日 语的学习者,在日语中表示同一意义的名词只有一个语素 “箱”,因此学习者在使用汉语“箱子”一词时易缺失后一语素 “子”。 例②缺失了方位词的构词语素“边”。 此例来源于母语 为韩语的学习者,韩语中与汉语“外”对应的词可以单独使用, 而汉语中“外”后要加语素“边”、 “面”或“头”, 才能自由 使用。
对策: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汉外词汇对比学习工作, 熟读熟记 与母语相对应的词汇。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2)缺失意义较虚的词。例如:
① * 他(到)图书馆看书去了。
② * 他天天(都)很高兴。
例①来源于母语是韩语学习者。 韩语中与汉语介词功能相当 的是助词, 但是韩语助词在句中的位置与汉语介词正好相反, 汉 语出现介词的位置, 在韩语中缺少对应。 所以学习者缺失了介词
“到”。例②受母语影响,缺失了表示总括的副词“都”。
对策:汉语缺乏形态, 较多的运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 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汉语虚词的重要性, 掌握各 种汉语虚词的用法。
(3)缺失短语的构成成分。例如:
① * 有一条蛇掉进缸(里)。
② * 从明天(开始),我要努力学习汉语。 例①和例②均来源于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 例①缺失的是方 位短语中的方位词“里”, 原因在于汉语中普通名词和方位词组 合起来,才能表示处所,而该句对应的英语句子“ A snake fell into the vat. ”中,没有和“里”相对应的词语。例②缺失的 是与介词相照应的动词“开始”, 因为在英语中介词“ from ”后 没有类似于“开始”的词语。
对策: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汉外短语、介词对比学习工作,熟 读熟记与母语相对应的词汇、短语。
(4)缺失特殊句型或句式中的成分。例如:
① * 我看(见)他了。
② * 我被他们抬了(起来)。
例①缺失的是动词谓语句中的结果补语, 比较相应的英语句 子“I saw him. ”可以看出“ saw”这一个单词已经涵盖了汉语 “看见”这一动补短语表达的语义。 例②缺失的是“被”字句中 的补语。 母语为韩语学习者常会缺失动词后面的补语成分, 是因 为韩语被动句中的动词性成分能够以简单形式出现。
对策: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汉外句型对比学习工作, 熟读熟记 与母语相对应的句型及成分。
2.复句的缺失偏误主要受分句间语义关系的影响 复句的缺失偏误主要受分句间语义关系的影响, 缺失的多为 句间起关联或照应作用的成分, 以及受上下文限制本应该承载一 定信息的成分。主要表现为每个分句内部没有明显的语法问题, 但是整个复句看起来,却显得语句不通、语义不明。
(1)缺失关联词语。例如:
① * 即使你们不同意,我(也)要买这本书。
② * 如果大脑停止工作,生命(就)结束了。 充当关联词语的副词、连词,表示的意义较虚,而且在学习 者的母语中没有对应的成分, 因此容易被缺失,如例①缺失关联 词语“也”,例②缺失关联词语“就”。 汉语中表示并列和承接 关系的复句常常不用关联词语, 但是其他关系的复句一般不能缺 少关联词语,否则表义就不清楚了。
对策:理解复句间语义关系,加强关联词语的学习、理解。
(2)缺失代词。例如:
① *去年在加州学习,我有十个同屋,我跟(这)十个最要 好的朋友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
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