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和而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和而不同”的思想源于西周末年的“和同之辨”。 据《国 语?郑语》记载:史伯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 可事物的法则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 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具体表现为:“土与 金木水火杂, 以成百物”; “是以和五味以调口, 刚四支以卫体, 和六律以聪耳, 正七体以役心。 平八索以成人。 建九级以立纯德, 合十数遗训百体”;即便是政治也应该“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 物。务和同也,”这里的“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中寻 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 也就是寻求“和”的过程。 “和”能 够产生新事物,是万物的根本。“同”就是单一事物的相同,不 可能产生新事物。如果去和于同,就是“天夺之明”。另据《左 传 ?昭公二十年》 记载,齐景公问晏婴: “和与同异乎 ?”晏婴说: “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焯之以薪, 宰夫和之, 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而且 世界上的事大都如此: “一气、 二体、三类、四物、 五声、六律、 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 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 ?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在这里, 史伯和晏子不仅从自然现象上来讲“和”与“同”, 而且史伯对
同”与“和”的区分,说明他对矛盾的同一性已有一定的认
识;晏婴则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
孔子明确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命题。在《论语 ?子路》篇
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是说,作为君 子和小人的个体来看, 君子会汲取别人的有益的思想、 弥补自己 的不足,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决不盲从,这叫“和而不同”; 小人却只会随声附和, 从不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这叫“同而不 和”。另据何晏《论语集解》 的解释: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 故日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日不和。”即是说, 作为君子和小人群体特质来看, 君子们所见略同、 但外在表现各 异,即形式“不同”而本质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 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从君子和小人追求的目标来看, 君子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 小 人则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而不同”命题提出的客观原 因,主要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实践中和自己整理古籍过程中, 不 仅感受到了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 而且也体会到古今文化 的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现状以后, 才把“和而不同”作为一个普遍 法则提了出来。 其意义就在于以宽容、 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百家争 鸣和社会万象, 通过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 来确定文化思想 “和”的内核。
“和而不同”是中圆传统文化长河中百舸争流的航标。 在先 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是四大显学。在这其中,不仅儒家强调 “和”, 墨家也重视“和”, 并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没有推行
“和合”的结果。 而道家的老子更把“和”提到了阴阳矛盾统一 体的哲学高度来认识。 他在《道德经》 中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就是说万物都是阴阳相合而生。 如婴儿生命力极 旺盛的原因是婴儿“和之至也” ( 即内在的高度和谐才使生命力 旺盛 ) ,所以说“和日常”,即“和”是万物生长过程的本质规 律。不过把“和而不同”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要数《易传》、 《吕氏春秋》。作为中华文化元典的《易传》不仅秉承了儒家刚 健奋发的气概、 法家冷静理智的态度和道家、 阴阳家的辩证精神, 而且把敏锐的目光投向了整个宇宙。 提出了“太和”的概念。 它 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是 一种遍布时空、 充溢天地人的普遍和谐关系。 即至高至上的和谐。 宋代关学派张载在《正蒙 ?张载》篇中说:“太和所谓道,中函 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在 张载看来,“太和”这个世界本质的和谐不是排除矛盾和差异的 和谐。而是蕴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相互作用、相互消长、转 化过程的和谐。 正是这种整体动态的和谐, 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 展。《吕氏春秋》是一部综合百家精华、“兼儒墨,合名法”, 且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社会现实并具有思想大一统理论意图的著 作。在书中,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家进行了评说, 如指出老聃贵柔、 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等等后认为,这些不 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而统一的过程,则是一个博采众长、为 己所用的过程。 正如“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 取之众白 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以此为秦国统 一天下、治理天下,提供多方面的理论借鉴和指导。可是秦王朝 却“去和重同”,全面实施申韩之术,忽视了赏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