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唐代的文名传播.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唐代的文名传播 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 一书中结合中国古代传播的实 际情况,将传播定义为:“信息的传递和流通。它可以是大规模 的,也可以是小范围的;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可以 是横向的、空间的如传之天下,也可以是纵向的、时间的如传之 子孙。一句话,但凡信息的传递和流通均属传播。”①本文涉及 的文名传播属于中国古代传播问题, 所以在传播概念运用上倾向 于此观点。所谓文名,就是指文人的名气、名声。名气有大有小, 要想获得大的名声离不开文名传播。 获取文名的动力主要来自科举考试的需要, 重视文名传播与 唐代科举考试的特点密切相关。 唐代以诗赋取士,一定程度上是 考应试者吟诗作赋的文学才能。唐朝中期开始进士科出身者成为 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科举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许多贫寒子弟也 加入到科举考试之中,并屡屡中第。考试过程不密封试卷,所以 改卷时就知道应举者的姓名。 尤其重要的是,进士考试后录取的 名单往往不是根据卷面的成绩,而是根据应举者的名声和各方面 的推荐,由主司决定的。声誉在录取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此外, 唐代进士科试最难考,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每年 录取二三十人,却有上千人应考,可见录取率极低。 柳宗元从考试改卷的角度分析制造名声的重要作用, 在他看 来好的名声可以使主考官在改卷时对自己多注意些, 增加考中的 机会。他说:“所谓先声后实者,岂唯兵用之,虽士亦然。若今 由州郡抵有司求进士者,岁数百人,咸多为文辞,道今语古,角 夸丽,务富厚。有司一朝而受者,几千万言,读不能十一,即偃 仰疲耗,目眩而不欲视,心废而不欲营,如此而曰吾能不遗士者, 伪也。唯声先焉者,读至其文辞,心目必专,以故少不胜。京兆 韦中立,其文懿且高,其行愿以恒,试其艺益工,久与居,益见 其贤,然而进三年连不胜,是岂拙于为声者欤?” (《送韦七秀 才下第求益友序》)② 唐代文名传播的范围很广, 上至皇帝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 卒之徒。文人获取名声要么靠走上层路线,获得高位者的支持; 要么走下层大众传播的路线获得轰动效应,从而引起高层的注 意。传播途径主要有干谒、作品传播、漫游、隐居等。 干谒。是伴随唐代荐举辟召的取士制度所造成的一种社会行 为。葛晓音指出:“哪一个时代都不如初盛唐的干谒兴盛,也没 有哪一个时代的文人像初盛唐文人那样将干谒视为人生的必由 之路,并理直气壮地形之于诗,发而为文,在高唱’不屈己,不 干人’的同时,又不屈不挠地到处上书献诗, 曳裾权门。”(《论 初盛唐文人的干谒方式》) 葛文进一步对干谒的方式和对象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 指 出:“首先是求取进身资格的干谒, 主要有与正常科举相关的向 州县官和考功员外郎上书行卷, 以及与不固定的制举和三品、 五 品乃至九品举荐相关的陈诗献启, 乃至直接向皇帝上书投匦等几 种方式。其次,是获得进身资格之后的授官和调选,主要有干谒 吏部官员、州郡官员、巡察使(或按察使)等门径,此外干谒执 政、幕府也较常见。 吏部掌握着及第进士的授官和官员们的选调 大权,自然是干谒的首选对象。”由此,葛文得出结论:“由上 述种种干谒方式可以看出, 初盛唐文人无论是贡举还是释褐, 调 选还是隐居,只要不放弃仕进,就离不开干谒。干谒之风的盛行 也就势在必然了。 ”③应该指出的是, 葛文重点关注的是初盛唐 干谒的情况,事实上,干谒之风在中晚唐依然盛行。 奥地利的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1901-1976 )提出“两级 传播论”, 我们可以利用此传播理论对干谒现象进行分析。 此理 论的基本内容指的是信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那里, 然 后再经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的过程。 所谓舆论领袖, 就是指 传播活动中的一小部分人, 他们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 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 舆论领袖人数不多, 大都是某方面的 专家,所以才能有领袖之称。在等级社会中,地位高的占少数, 他们天然具有舆论领袖的倾向, 结合到文名传播来说, 那些著名 的文学家有的虽然没有显赫的地位, 但在文坛颇有影响, 也可以 成为舆论领袖, 像唐代的韩愈就是例子。 干谒目的显然是为了得 到舆论领袖的肯定, 扩大自己的文名, 从而在考试及仕途上占有 有利的位置。唐代像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 等大部分诗人有干谒的行为,其干谒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作品传播。文人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作品的影响力来决 定的。有时候文人不被同时代看好, 但在后代却获得了极大的名 声。例如,陶渊明在当时只是以隐士知名,其作品在晋宋之际传 播不是很广泛,到了唐代由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宣扬获 得很大的声誉; 宋代又有苏轼等人的推崇, 陶渊明获得更大的名 声,今天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至少到宋代就确立了。 白居易在其 《与元九书》 中就把其作品传播情况作了描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