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民诉法之等字困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新民诉法之等字困扰 一、等 字对办案规范化的困扰 (一) 等材料 的困扰 民诉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交 再审申请书等材料。 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 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 申请人需要提交哪些材料,一般应通过列举方式明文规定, 而排斥等字的随意适用。以某地刁难北漂小伙 5次返乡办证 这样的新闻事件为例, 笔者认为 事难办 的结症之一就是, 办事 双方对等材料的理解存在 各说各话的矛盾冲突问题。一旦 等材料 的范围不确定、不统一,极有可能导致同一机构内的不 同受理部门, 及其同一部门内的不同具体办公人员产生不同的认 定标准甚至彼此相互推诿,也让前来办事的当事人 无功而返 , 更使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的整风工作收效甚微。所以,笔 者建议立法机关或最高司法机关应明确诉状应记载哪些必备事 项及选择性事项,起诉、再审申请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材料 范围的明确办法是有限列举, 而不是用 等材料 这样笼统的表达 方式一笔带过。同时,也不允许基层法院有各自为阵的 内部规 n 定 。 (二) 等管辖 的困扰 在当事人约定管辖的问题上, 新法仅看似简单地添加了一个 等 字即完成了对旧规定的修改( 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 的人民法院管辖 ),而不再仅限之前习惯运用的五种传统固定 连接点。 从表面上看, 管辖权具有法定性, 当事人和法院都不得违背 管辖法定原则, 但管辖制度却实际上存在漏洞, 集中体现在立案 审查一定程度的 弹性 、灵活度 方面。有些办案人员很可能对 等 字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他们要么认为 等字无实际意义, 而漠视当事人的合法自主选择权, 一律排除法律已列举事项之外 的等情形;要么就是虽然意识到了 等 字的含义扩充功能, 但 扩充必须有利于自身的部门利益。 办案单位对于过于复杂的但不 在法定列举事项之内的情形,很可能以不立案的方式进行 逃避 式 处理。当事人也可能为了规避不利因素、 降低诉讼成本而以 不属于已列明事项 为由,向其他其实并无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二、等 字可能引发便民与失序之争 等字的引入, 本来是为法院工作亲民、 便民留下了灵活依 据,但如果便民不以合法性为前提, 则便民可能沦为 放任、 失序,从而为 故意违法 找到了口实。 例如,第七十三条规定:证人应当出庭,经许可,证人可以 通过…等方式作证。也规定其他有正当理由(相当于等正当 理由)可以不出庭。该法条为证人 法定不出庭 提供了直接依 据,但笔者认为只要 等字存在于这一条里, 法定就面临 定 不了的尴尬,出庭的 法定性必然排斥不出庭的 任意性 ,即 证人除了可以不出庭的情形外,必然应当一律出庭。只要 等合 理理由不明确、 等方式不规范,方便证人作证的立法初衷就 会与鼓励证人出庭的努力产生矛盾冲突, 即方便 作证就会沦为 放任 不出庭,从而导致规范局部失序。 再如,因证人作证而产生的 等费用具有不确定性, 令当事 人围绕等必要费用 进行讨价还价 ,实质是把本应由办案机关 界定的把关义务 下放给公民个人进行 协 商、权衡 。难道立法者就不顾及在 钱的问题上,证人 与其他主体之间产生新的民事纠纷? 三、等 字背后的守旧与创新之争 以送达制度中的 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 悉的方式 这样的送达方式为例, 等字的实践形态非常丰富, 除了电子邮件、传真,有些法院还采用即时通讯工具(如 QQ、 MSN送达,还有一些已经尝试采用 统一电子送达系统,可见 这些法院都准确地领悟了立法者要求 创新的理念。 事实上, 这 些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便捷送达方式确实大大减轻了法院的工 作压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找人难 、执行难的难题,也为当 事人减少了诉累, 确保其程序利益的完整性以及实体权益的早日 实现。 但与此同时, 相当数量的法院特别是基层、 偏远地区的法院 却被报道 零电子送达 。一些声音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办案人员思 想保守,不敢尝试新事物。笔者却不赞同这样的论调,因为 电 子送达 确实尚不完善,并未有效解决送达的权威性及安全性问 题,有些法院考虑到使用安全性较差的公共网络送达电子法律文 书的安全风险, 就考虑采用 统一电子送达系统 ,但该系统又往 往被委任于第三方机构进行运作和管理, 法院如何确保这些机构 的信用资质?另外, 如何确保电子送达系统的资金和人才等因素 及时到位? 所以,许多法院对 电子送达 表现冷淡,绝不是所谓的 思 想落后、不敢创新 ,而为了保障送达工作的稳妥性,况且当许 多法院事实上并不具备 电子送达 的技术条件时, 守旧 又何 妨?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