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再纪念】杨清望:觉清风不再叹水波难兴.docxVIP

【三年再纪念】杨清望:觉清风不再叹水波难兴.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年 #183; 再纪念】杨清望:觉清风不再,叹水波难兴 【守拙按】在中国的话语世界中,无论在实指抑或虚指意义上,“三年”都是一个极富寓意的时间刻度,成为我们用 来整理思绪、 凝结记忆的节点所在。 从 2013 年 1 月 24 日到 2016 年 1 月 24 日,邓正来先生离开他的朋友和他为之热枕的中国社会科学事业已达三年。客观来讲,无论从其人生履历抑或是其所致力于推进的事业,邓先生无疑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人无法绕开的人物。 觉清风不再,叹水波难兴 作者 :杨清望,法学博士,中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责编:栋栋、守拙 (邓正来先生与杨清望博士)不知不觉,邓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三年来,千帆已过世事变迁,沧海成桑田,但是每每当我纵容自己的时候,总不时闪现出邓老师的嘱咐,回想起令人唏嘘不已的时光。我们读研究生的时候,邓老师已经是享誉学界的“大咖”了。也在那时,导师们让我研读经典名著,我却总是读得异常痛苦。 与其说那时是在读一本本书,还不如说是在咬牙啃一本本书。不知什么时候,我读到了哈 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 ,这本书深邃的思想和严密的逻辑深深震撼了我,那种翩如惊鸿的感觉跃然而出。我第一次有了如饥似渴的感觉,有以前读金庸武侠小说的冲动和热情。然而,有所不同的是,这本书我几乎逐字逐句地朗读完,书 几乎被翻烂成了高考的宝典。逮着机会就给邹彩霞、王晶宇等同学推荐这本书,甚至睡觉前还不觉得过瘾,跳下床重新读几段才罢休,此后,我又一口气阅读了哈耶克的《法律、 立法与自由》、《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致命的自负》 、《通往奴役之路》等系列著作。有人说,翻译是第二次创作,我 对此深信不疑。 所以,我不但自此成了“哈粉”,也成了“邓粉”。可以说,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我真的突然喜欢阅读名著喜 欢学术了,觉得自己开窍了,也笃定了以后走学术之道的基本志趣。此后,邓老师仍然像隐居世外的高人,我们也从未 谋面。但我就像现在的“花痴粉”一样不时与陈东升、 谢运生、张天上等一众兄弟幻想邓老师能偶尔驾到吉林大学。必须感 谢无所不能的张文显老师, 2003 年,他竟然让桀骜不驯的邓老师加盟吉林大学!自然,作为粉丝的我,首先便是要到 了邓老师的签名和名片,从此也开启了我与他 1059 封邮件往来的历史。各种交往的细节也历历在目。例如邓老师对我 当时患上荨麻疹亲自去百度原因,为我支招;邓老师让我们去南湖宾馆聚餐,一顿饭全听他一个人滔滔不绝,饭后我们几个男子汉都饿得发抖,只找附近的餐馆狼吞虎咽;还有邓 老师向我们检讨他爱上某个人(其实我觉得他不用检讨的) ,以及还有邓老师为我介绍工作等等。而大家熟知的小南湖读 书会、西方法哲学讲习班、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等等活动都在张老师、邓老师这绝代双骄组织下,并与其他各位老 师协作的亲力亲为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们也得以见证 和亲历全国青年才俊共同探讨中国问题的盛况。大家激烈批 判友好交流,学术清风徐来!月有阴晴圆缺。这种盛况大概 持续到了 2008 年,也就是我博士毕业的日子,邓老师最后 一次在吉林大学法学院讲课。由于张文显老师高升至吉林省 高院院长,邓老师南下复旦大学也基本木已成舟。与平时争 先恐后送邓老师回京的盛况不同,最后一次已经很少有人去 火车站送邓老师了,或许邓老师也不能摆脱人未走茶已凉的 凄惨吧。我要求与沈映涵等去送邓老师,也是我在吉林大学 唯一一次去火车站送邓老师。冷清的月台上,我只记得邓老 师叮嘱我:去中南大学别做一个教书匠,要好好做学术。哪 知道这一句话竟成诀别! 2008 年,邓老师去了复旦大学, 我偏安中南大学一隅。期间,我与他有关多次邮件的交流, 最后一次是在 2012 年 9 月 26 日,他答应作为的推荐人推荐 我去国外留学。我对邓老师在复旦大学爆发出的惊人学术组 织力一点都不吃惊,因为我觉得他天生就有这样的能力。但 是在复旦大学组织的 200 多场国际学术讲座却让我的心底始 终觉得不是滋味,因为那似乎并不是我心中的邓正来。我心 中的邓正来是那个发誓要培养 150 名博士的邓正来, 是发誓要以庞德《法理学》五卷本奉献给吉林大学的邓正来,是反 复强调要“比慢”的邓正来。当然,聪明如斯的邓先生不可能不想到我们都能想到的疑惑,或许正是源于此,他在复旦大 学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丛》 ,“为了中国”也成为该刊的宗旨。我依稀能从该宗旨中回想起他组织“中国研究小组”的良 苦用心,想起我们每周一次发言的煎熬与进步。我享受这种痛苦和回忆。只叹先生已去,水波难兴。再无人能组织这样的活动,无人能凝聚这样的煎熬,无人能披星戴月来指导。有的人说张文显老师的妙文《邓正来其人其事》过于煽情,其实我想说,张老师的这篇文章是最贴切的评论邓老师的文章。先生去世后,学界呈现出新的繁荣态势。社科法学与规范法学打得热火

文档评论(0)

188****78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