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监官之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民监官之探讨 关键词:民监官/采风/上书告诉/直诉越诉/遣使巡行 内容提要:屮国古代,建有非常完备的行政监察体系,虽然没有群众监督 行政及其官员的专门法律和制度,但统治者通过民间采风、鼓励百姓上书 告诉、设置非常诉讼制度与民申冤、以及遣派官员出巡考察等方式,了解 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在保证政令畅通的同时,也间接地收到了民众对官 吏进行监督的效果。但是,在君主专制体制隙缝中生成的民监官,不是现 代意义上的法律监督,它缺乏民主的根基,法制的保障。 一、采风观政 所谓采风就是国王派专人负责到民间采集四方风俗善恶,代语歌谣通过 采风,统治者可以观政Z清明,官Z勤廉。采风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 动。 采风始口西周,冃的一是观俗,二是观政,前者是考察生民的民情、风 俗、习惯,后者则是通过民情來观察统治者的德行。 采风是一种观政之制。周初统治者以殷为鉴,认为欲使江山“永支百世”, 就必须敬徳保民,“秉德明恤”,《尚书?大诰》说:“天威不可信,民情则 大可见”,天意就在民情中,透过民心之向背,可以了解天命之去向。止 是了解了这一点,四周统治者确立了轻鬼神、重人治的治国方略,通过采 风,实现“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1]之目的。周天子凭借采风获 得的民俗的、语言的、文学的资料,透过其内容和情调便可了解政之好坏, 民之疾苦,吏之贪婪,并据此来赏功罚罪,安邦治国。正如《诗经?关雎》 小序所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具政乖;亡国之 音哀以思,其民困S西周采风制度是我国古代国家管理的一个创举,也 是奴隶社会统治者主动接受人民监督的一个典型范例。这一制度为后來的 东周所继承,并对两汉产生了较大影响。 汉初,政权未稳,经济凋敝,民间贫困,汉武帝为了巩固政权,缓和矛 盾,继承西周的采风制度,加强了社会调查,多次派人巡行天下,“遣谒 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元狩六年又“遣博士褚大筹六人分循行天下, 存问鳏寡废疾”。[2]大量的社会调查,使他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从而采 取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后四汉元帝、平帝,东汉光武帝父子 等都派人采风。两汉的采风活动为后人留下了 “怎府诗”,[3]为统治者的 为政留下了很好的监督素材。如童谣《举秀才》就是对东汉的察举制度的 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 怯如邑”。 二、上书告诉 上书通常是指臣民向皇帝递交报告,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鸣冤喊屈或举报违法犯罪等行为。上书是古代帝王直接倾听群众呼声并利 用它来完善统治的一种监督制度。百姓上书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相 传尧舜为防止政令失误,曾相继设置了 “进善之旌”、“敢谏之鼓”、“诽谤 之木”,以广泛听取臣民对政务的建议、批评。 所谓“进善之旌”,是尧在位时在朝廷前设置的一面旗帜,让百姓站在该 旗帜下向他直接指陈政事,提出批评、意见或建议。尧的这一广开言路的 措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正是百姓的批评、指责,尧方知繇治洪水 泛力,进而派舜巡行天下,考察民情。 舜为了更多地掌握民情,以免疏漏,在自己的门前竖起了“诽谤之木 所谓“诽谤之木”,就是在门前立了一根木柱,无论是谁发现了舜的过失, 都可以在木柱前大胆指出,由书记员记录下来转告给舜。舜一方面主动接 受人民的监督,另一方血还广开言路,设置了 “敢谏Z鼓”,收集治国Z 良策,征招治国之贤才。所谓“敢谏之鼓”,就是在门前放上一面大鼓, 无论是哪个人想举荐贤良之士,进献治国之策,只要击几下大鼓,舜就接 见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这种方法,舜重任了颛顼帝的八个子孙, 惩罚了帝鸿氏、少皋氏的后代,亲自讨伐了三苗的叛乱,罢免了治水不力 的繇。 周统治者也仿效尧舜之“敢谏之鼓”、“诽谤之木”的信访做法,在内朝 设置路鼓,在外朝设置肺石,分别配置太仆、朝士等官职,专掌理百姓上 访之事太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待以达穷者与遽令。 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御仆掌群吏之逆,及庶民之复……以序 守路鼓” [41 汉世去古未远,普通民众对国家政事仍有一定的参与权。国家鼓励吏民 越级上书,诣阙言事,制定了严格的保障吏民上书权利的“言事变”制度, 据此,广大吏民可直接至汉廷反映官吏们的贪污违法行为,或对国家大政 事务发表意见。 百姓上书言事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群 众舆论的作用,广开言路。武则天执政以后,为巩固皇位打击政敌,于垂 拱二年六月,在屮书省设置了軌使院这一特殊机构,为便于臣民上书,铸 造铜軌置于朝堂外,让天下人投軌言事。[5]铜軌四面,儿乎每一面都与 招贤纳谏、献言进计、检举揭发、褒贬时政、军情、政策有关,它严如一 个检举箱、意见箱,为百姓上书议论时政开辟了一个专门的通道。 唐之軌使院的建立,使上书监督制度化、规范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