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京剧趣谈》教学设计.pdf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京剧趣谈》教学设计.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京剧趣谈》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文详细介绍了京剧表演中使用的马鞭等道具的来历和作用以及亮相的特 点和作用,展示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抒发了作者对京剧艺术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激发了我们了解京剧、欣赏京剧的兴趣。文章围绕一个“趣”字,介绍 了京剧的一些趣味知识,从中体现了京剧的智慧和韵味。京剧虽然是我们的国 粹,但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能听懂京剧、会欣赏京剧的同学肯定 很少。所以本课教学一定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与京剧相关的知识,欣赏一些经典片段。教师更要准 备好相关多媒体课件,将京剧欣赏与教材文本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边学边欣赏,感受京剧独特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 了解京剧中一些道具的来历和作用,理解亮相的特点和作用,感受京剧 的艺术魅力。 2. 品味京剧的韵味,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京剧这一国粹的喜爱之情;揣 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资料介绍,了解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知识,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起学生了解京剧、热爱京剧的兴趣。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中国的国粹有许多,誉满中外的有三大国粹:京剧、国画 和中医。京剧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在国际艺术舞台 上,京剧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对于享有如此盛誉的京剧,大家又有 多少了解?谁能唱出一段京剧选段?(生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京剧离我们的 生活有点远,生活中我们能听到京剧的机会也不多,这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京剧的知识,让京剧重返我们的生活。 2. 理解课题。 过渡:现在让我们齐读一下课题。(生齐读:京剧趣谈。)大家会注意到 课题中的哪个字?(生回答:趣。)对!“趣”字是关键,这个字提示了我们 这篇课文虽然是讲解京剧的相关知识,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趣的。关于 京剧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呢?我们现在就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篇 1. 简单介绍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 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 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还吸收了一些地 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 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甚至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 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2010 年 11 月 16 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 2.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京剧的了解。 3. 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将课文读正确,不回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学习,也可以 问问同桌。 (2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京剧的哪些特点。 4. 教师出示字词,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驰骋尴尬彻底鲜明虚拟唯恐制服高妙 凸显无穷无尽约定俗成不可开交戛然而止风雨不透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 趣谈“马鞭”。 (1)学生快速默读《马鞭》一文,圈画不懂的地方。 (2 )结合阅读提示,思考从本篇文章中了解到了京剧的哪些艺术特色。 (3 )教师补充资料,出示图片、京剧选段,学生欣赏后再默读课文,加深 理解。 ①补充文字资料。 趟马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 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摔叉、掏翎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

文档评论(0)

霸霸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