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水泥工业的发展史.ppt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ndex.aspx?menuid=4type=productinfolanmuid=0infoid=89回转窑的应用起源于水泥生产,1824年英国水泥工J阿斯普发明了间歇操作的土立窑;1883年德国狄茨世发明了连续操作的多层立窑;1885英国人兰萨姆(ERansome)发明了回转窑,在英、美取得专利后将它投入生产,很快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回转窑的发明,使得水泥工业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回转窑应用的研究,很快/index.aspx?menuid=4type=productinfolanmuid=0infoid=89回转窑被广泛应用到许多工业领域,并在这些生产中越来越重要,成为相应企业生产的核心设备。它的技术性能和运转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产品的质量、产量和成本。“只要大窑转,就有千千万”这句民谣就是对生产中回转窑重要程度的生动描述。在/index.aspx?menuid=4type=productinfolanmuid=0infoid=89回转窑的应用领域,水泥工业中的数量最多。水泥的整个生产工艺概括为“两磨一烧”,其中“一烧”就是把经过粉磨配制好的生料,在回转窑的高温作用下烧成为熟料的工艺过程。因此,回转窑是水泥生产中的主机,俗称水泥工厂的“心脏”。 世界水泥工业的发展1825年~1825年人类用间歇式的土立窑煅烧水泥熟料; 1877年~1887年用回转窑烧制水泥熟料获得专利权;蛋窑遗址土立窑回转窑1905年~1905年发明了湿法回转窑; 1910年~1910年立窑实现了机械化连续生产,发明了机立窑;机械化立窑 湿法回转窑 1928年~ 1928年德国发明了立波尔窑;使窑的产量明显提高,热耗降低较多; 1950年~ 1950年悬浮预热器窑的发明,更使熟料热耗大幅度降低;熟料冷却设备也有了较大发展,其他的水泥制造设备也不断更新换代 ; 1971年~ 开发了水泥窑外分解技术,从而带来了水泥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揭开了现代水泥工业的新篇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早期发展阶段(1889年--1937年)1889年,我国第一个水泥厂------河北唐山细绵土厂(后改组为启新洋灰公司,现为启新水泥厂)建立,于1892年建成投产,并正式生产水泥 ,以后,又相继建立了大连、上海、中国、广州等水泥厂 。 衰落停滞阶段(1937年-1949年) 先后建设了哈尔滨、本溪、小屯、抚顺、锦西、牡丹江、琉璃河、重庆、嘉华、昆明、贵阳、华新、江南等水泥厂 。这些水泥厂大多数是由外国人主持设计和建设,生产设备主要来自国外,没有规范的水泥工业建设机制,又因连年战乱,许多水泥厂不能持续稳定地生产。1949年,全国水泥总产量为66万吨。自行研制阶段(1950—60年代) 我国开始研制湿法回转窑和半干法立波尔窑生产线成套设备,并进行预热器窑的试验,使我国水泥工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取得较大进步。这期间,先后新建、扩建了30多个重点大中型的湿法回转窑和半干法立波尔窑生产企业,同期,也建设了一批立窑水泥企业。发展初期(1970—80年代) 我国自行研制的日产700吨、1000吨、1200吨、2000吨熟料的预分解窑生产线分别在新疆、江苏邳县、上海川沙、辽宁本溪和江西水泥厂建成投产;从1978年开始,我国相继从国外引进了一批日产2000吨—4000吨熟料的预分解窑生产线成套设备,先后建成了冀东、宁国、柳州、云浮等大型水泥企业,这些大型水泥厂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水泥生产结构,而且迅速提高了我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我国已是水泥生产大国,水泥总产量为世界首位,但还谈不上是水泥生产强国。主要表现在: 立窑水泥企业仍占较大比例,立窑水泥厂生产成本较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水泥生产技术进步加快,总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如:设备大型化、技术性能、能耗指标、机电一体化水平以及设备的材质、结构、成套性、可靠性等; 水泥产业结构不合理,大中型水泥企业数量少,高标号水泥产量比例低; 四是水泥行业职工队伍大,技术队伍力量不足,职工素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 蓬勃发展阶段 (1990年代—本世纪初) A.产业结构调整   1)东部和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原则上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 2)其他地区可发展日产2000吨-4000吨的新型干法线; 3)除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原则上不再扩建、新建日产1000吨及以下规模的生产线。 B.发展状况 1)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有600条以上,预分解窑水泥产量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比例,由2002年的16.8%增长38.8%。2)在未来的5年里,中国新型干法水泥工业的平均增长率有望保持在8%左右,到20

文档评论(0)

职教魏老师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研究生产单招、专升本试卷,可定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5017062000015
认证主体莲池区远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河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30606MA0G1JGM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