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书法艺术欣赏.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祭侄文稿》书法艺术欣赏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于安禄山叛乱的时代背景,其子侄颜季明在平叛的过程中,惨遭叛军杀害。悲愤交加,颜真卿情难自抑,作文以祭之。此作全文以行草入体,纵达28.2厘米、横至72.3厘米,计25行,共230字,乃颜真卿半百之年所作。时至今日,透过历史的层层尘埃,被称为国宝的《祭侄文稿》背后悲壮的故事,仍使我们动容,颜真卿虽生活在唐代,却不能似诗仙李白那般醉心于盛唐之景的创作中,他已经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而他也卷入了乱世的刀光剑影中。 世家出身的他本就肩负保卫家国的使命,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半壁江山陷入战火之中,颜真卿凭以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灵活的军事思维,早早勘破了安禄山的动机,高筑围墙,以应叛敌。战乱爆发突然,颜真卿及堂兄颜杲卿顽强反叛。在之中的一场战斗中,常山太守颜杲卿及其三子颜季明被敌军包围,经过殊死搏斗,苦战三日,弹尽粮绝,不敌叛军,叛军残忍的将颜杲卿、颜季明处死示众,不仅如此,甚有颜氏30余人,都成为了刀下亡魂。那惨死离去的,一个个都是同他血浓于水的亲人啊!颜真卿强忍内心的伤痛,重新投入战斗,欲以家国之安来告慰惨死的颜氏门楣,继续投入平叛,在他的带领下,多数河北浚县又归顺了朝廷。叛军来势汹汹,唯平原城固若金汤,城守名震朝野,遂以颜平原称之。无论怎样的丰功伟绩都不能弥补痛失家人的缺憾。 在公元758年,颜真卿来到了唐兄父子殒命的战场,寻找尸首,终未寻得全尸,只得季明的头骨,眼看面前不堪入目的头骨,回想从前那个生机勃勃的小侄儿,压抑在他心里的悲痛,终于爆发了,亦不必再为稳定军心隐藏内心无处流露的思念,沧桑的脸上只剩落寞空洞的神情,滚烫的泪水,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转。痛失亲人,于谁无疑都是巨大的打击,更甚是年过半百,鬓角斑白的颜真卿啊!世人印象中坚毅的颜鲁公,在这种切肤之痛下畅笔所书,使得全文顿挫舒放,一任自然。作者以爆发式的情感抒发着难以言喻的伤痛。即使面对千百年后的今人,亦使人九曲回肠,情难自抑。更何况是当事者情使至此,无需掩藏。全篇点画狼籍、笔法雄健,气势万千。远望如屯云滾滚、进观涂抹、修改,完全受心情驱使,悲愤之情跃然纸上,与楷体的稳重形成反差。作者枯笔数字、纵笔疾书,下笔狠重、猛烈,浓墨重写,点画如云,大小跳跃得控,线条凝重朴实,转折外圆内方,字形呈鼓状。作者更以粗头乱服感染了无数的古今世人。正是如此,这件作品才能打破时间的枷锁,与今人交流。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临沂,世称颜平原。他为人严明奉公,直言上谏,尽忠报国,历经求治。但刚正的性格也致使他多次遭人排挤陷害,在建中四年受宰相卢杞挑唆,奉诏宣慰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归顺,后遭受软禁两年之余,之后以身殉国。 颜真卿出身擅长书法、精通文字训诂的名门世族,家庭的影响也使他注重文字规范,颜真卿书法敦厚,庄重,雄劲,正反映出他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格力量,他的书法作品中亦能反映出他的性格为人。鲁公正书雄伟矫健,行草如溶金泻地,气势浩荡,笔势易相背为相向,字形左右相背、字中但求完整不求紧密,而是留有余地,能够呼吸,从而使全字到达宽博,雄健的视觉效果。行笔更是易收敛为拓放,作者的忠正郁勃之气跃然纸上,力扫为众所的时尚汗丽蕴藉之风,异军突起,令人耳目一新。宋苏轼之所以崇尚颜真卿的书法,便是因为看中颜真卿书法的气节,不依傍于古人,敢为人先。清人王澍《艺术文献集成:虚舟提拔 竹云题跋》曰:“魏晋以来,昨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唯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 《祭侄文稿》郁曲而激厉,是颜真卿感情的物化。此与东晋王右军《兰亭序》,北宋苏子瞻《黄州寒食诗》共就天下三大行书,作者颜真卿亦是继书圣右军之后成为书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古有右军“入木三分”的故事,而清臣在笔法上突出表现了腕力作用,重在一个“筋”字,正如范仲淹评:他为“颜筋”,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力透纸背的效果,展现书法力道美。 颜真卿早期学习王书清秀美妍之姿,青中年时得张旭指导,草圣张旭饮酒后作书,又而挥笔大叫,以头韫水墨之中,遂得张颠之称。他开创狂草形式,颠形诡异,放荡不羁,同初唐清秀致雅,端庄温和的艺术风格大相径庭。张旭强调从自然之中体悟书法,“锥画沙”“印印泥”“见公主担夫争路”“见公孙氏舞剑”,皆是来源于自然生活的启发。师从张旭的颜真卿,亦是将这种自然灵感继承了下来,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更是成为他后来的学书理论:“须自得之”,便是自身的体悟,他认为书法不仅需要自己的苦练,老师的启蒙,还需要自己的体悟,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并转换为自己的创造力。张颠“担夫争道”,怀素“夏云多奇峰”,邬彤“古钗脚”,王右军“鹅划水”,苏轼“逆水撑船”呈现了从自然现象中悟笔法的异曲同工之妙。正所谓“外师造化,中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