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病例常理——利什曼病_ Li Shen Man Bing.docxVIP

感染科病例常理——利什曼病_ Li Shen Man Bing.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Word文档 PAGE PAGE 1 利什曼病_ Li Shen Man Bing 一 概述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人类皮肤及内脏黑热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章的发热、脾脏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计数削减和血清球蛋白的增加,如不予合适的治疗,患者大都在得病后1~2年内因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本病多发于地中海国家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皮肤利什曼病这种形式最为常见。 二 病因 利什曼原虫与锥虫同属一个科,即锥虫科。目前,已报道具致病性的利什曼原虫多达16种或亚种。利什曼原虫随着生活史的不同阶段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按其生活史的共同特点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前鞭毛体寄生在无脊椎动物的消化道内,其宿主为白蛉。无鞭毛体寄生在脊椎动物的网状内皮细胞内,其宿主为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 前鞭毛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无游离鞭毛。虫体内有一较大的圆形核和棒状动基体,在动基体和核间可偶见空泡。前鞭毛体体形狭长,大小为15~20×1.5~3.5μm。动基体在核的前端,并由此伸出一条鞭毛作为运动器官。无鞭毛体呈卵圆形或圆形,虫体卵圆形,大小为1.5~3×2.5~6.5μm。无鞭毛体多见于感染动物的巨噬细胞内,但在涂片上常因巨噬细胞裂开而游离于细胞外,有时可散落于红细胞上。 三 流行病学 内脏利什曼病或黑热病病原贮藏在家犬体内。再由犬类传给人类,成为人兽共传的传染病。在国外主要流行犬内脏利什曼病或犬黑热病的地区,与当地人类黑热病的传播有亲密关系。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是白蛉属(东半球)和罗蛉属(西半球)的吸血昆虫。 本病的流行发生与气候环境关系亲密。如在亚洲的一些地区、中东、地中海盆地以及南美洲,利什曼病主要发生在海拔不低于2000英尺(约合609.6m),平均年相对湿度不低于70%,气温在7.2~37.2℃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和植被适于利什曼原虫传播媒介的繁殖。 四 临床表现 1.埋伏期 依据国内的观看,在白蛉季节内诞生的婴儿至消失临床症状大体需4~6个月。但利什曼病埋伏期的长短还受到患者的免疫力、养分水平以及感染原虫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延长或减短。 2.早期症状 利什曼病的症状大都是渐渐发生的。初起时一般有不规章发热,脾脏随之肿大,并伴有咳嗽及腹泻。恐惊和失眠亦为利什曼病早期常见的症状。婴幼儿除有发热和腹泻等症状外,尚可有夜啼、烦躁等现象。月经过多或闭止,常是妇女患者的早期症状。 3.主要症状 病人在发病2~3个月以后,临床症状就日益明显。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发热发热是利什曼病最主要的症状,占病例数的95%左右。利什曼病的热型极不规章,升降无定,有时连续,有时呈间歇或弛张,有时在一天内可消失两次的升降,称双峰热,在早期较常见。患者一般在下午发热,发热时患者感到倦怠,当发热至39℃以上时,可能伴有恶寒和头疼,但并不发生神昏谵语症状,夜间大都有盗汗。 (2)脾肿大脾肿大是利什曼病的主要体征,一般在初次发热半个月后即可触及,至2~3个月时脾肿大的下端可能达到脐部,6个月后可能超过脐部,最大的可达耻骨上方。肿大的脾脏在疾病早期时都很松软,至晚期则较硬。脾脏表面一般比较平滑,且无触痛。 (3)肝肿大有半数左右的病人肝脏呈肿大。肝肿大消失常较脾肿大为迟,肿大程度也不如脾肿大明显,很少有超过右肋缘下6cm者。 (4)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常有口腔炎,除黏膜有溃疡外,齿龈往往腐烂,且易出血,儿童患者每易并发走马疳。患者食欲减退,常有消化不良及食后胃部饱胀的感觉,甚至可引起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 (5)循环系统症状病人的脉搏大都增速,血压常因贫血及肾上腺机能的失调而降低。由于患者血浆蛋白总量的下降以及贫血,因此可以发生水肿。水肿以下肢和脸部最为常见,偶亦可消失全身性水肿,晚期病人可能因肝脏损害的加重而使水肿更为显著,预后亦较严峻。鼻衄及齿龈出血的发生主要因患者的血小板大量削减所致,鼻衄多数消失于发热期间,大都突然而来,少则数滴,多则可连续数小时,一般都能自止。 (6)其他症状患者的淋巴结常有稍微或中度肿大,尤以颈部及腹股沟等部位较易扪及。夜间咳嗽为利什曼病常诉的症状之一,且比较猛烈。绝大多数妇女在患利什曼病后月经闭止,生育因而受到影响。 利什曼病在疾病的过程中症状可消失缓解,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体温正常,食欲增加,肿大的脾脏亦稍有缩小,但过一段时间后,又消失发热及脾脏连续增大,如此反复发作,病情日益加重,至疾病晚期则不再消失缓解。晚期病人大都消瘦,精神萎靡,头发稀有而无光泽,皮肤干燥,面色苍黄,在额、颞部和口腔四周可有色素镇静。腹部常因肝脾肿大而突出,四肢显得更加瘦细。儿童得病后发育受阻。 (7

文档评论(0)

130****04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