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与赏析
【译文】
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渐暖,鸭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蒌 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尖,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赏析一】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 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 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 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 九诗僧 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
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 惠崇
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 画史纷纷
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 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 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 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1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
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
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赏析二】
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 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 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 水暖、鸭先知 云云,是不能直接画 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 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 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 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 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 豚鱼》一诗写首: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欧阳
修《六一诗话》说: 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 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 但用蒌蒿、荻笋、菘菜三物 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 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赏析三】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2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 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 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 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 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 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 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 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赏析四】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 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 季节,点出了一个 早 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 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 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 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
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 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 三两枝 相呼应, 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 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 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 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鸭知水暖 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
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 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 用触觉印象 暖 补 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 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
3
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 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 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相媲美,具有见微知 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 早 春 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儿童无创呼吸.ppt VIP
- 中国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疗及预防指南.pptx VIP
- Altium Designer 24电路设计基础与应用教程 课件 第二章 元器件库的创建.pptx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次月考卷 1-2单元(上海专用)(原卷+解释)2025-2026学年 统编版.docx VIP
- 幕墙临时用电方案.doc VIP
- 平面汇交力系.ppt VIP
- 线路无人机巡检作业方案.docx VIP
- 中医养生保健操步骤图示教程通用ppt模板.pptx VIP
- 2025年乡村医生考试题库(农村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推拿试题精选.docx VIP
- 2024年秋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学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