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跨越时代的选择伊莎白·柯鲁克的中国情缘
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加拿大人,1915年出生于中国成都,著名人类学家、国际共产主义者,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专家。她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期,著有《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与俞锡玑合著)、《十里店—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一个中国村庄的群众运动》{与丈夫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合著}等作品,以朴实清新的文笔向世界介绍中国。1948年,伊莎白夫妇受中国共产党邀请,在南海山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为中国培养外语外事人才。从此,半世风华,投入中国英语教育事业。200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授予伊莎白教授“终身荣誉教授”。2008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授予伊莎白教授“名誉博士学位”。2014年,伊莎白教授荣获中国“十大功勋外教”。2018年,伊莎白教授被授予“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称号。2019年,伊莎白教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世纪选择,情种华夏一百多年前,两位年轻的加拿大传教士不远万里、远渡重洋来到四川,他们就是伊莎白的父母。1912年,父亲饶和美任华西协和大学教育系主任;母亲饶珍芳在四川倾尽全力办教育,帮助创建蒙台梭利幼儿园和成都弟维小学。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成都四圣祠教堂对面的房子里,父母为她取了个中文名字—饶淑梅,希望她善良淑美,顽强如梅。1928年,为了使她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将她送回加拿大上学。1938年,伊莎白从多伦多大学硕士毕业后,重返成都。回到中国,伊莎白就去四川雅安地区汉源县彝族山村、阿坝理县嘉绒藏羌山村做人类学社会调查,成为最早走向藏区的西方女人类学者之一。她攀蜀道、荡溜索,在陡峭的山路间行走,一路充满艰险。她和农民一起吃饭、劳动,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感受到被信任的幸福。抗战时期,伊莎白和同伴俞锡玑一起投入了四川省璧山县乡村建设项目。1940年—1942年,她们对兴隆场村的1,500户人家进行挨家挨户的田野调查,用日记的形式,客观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民间信仰等方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1942年,伊莎白与1935年加入英国共产党的英国皇家空军的大卫·柯鲁克结婚。随后,他们投身于反法西斯战争中。1946年,退伍后的伊莎白,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博士,但她心中所想依然是那时积贫积弱的中国。1947年,柯鲁克和伊莎白持英国共产党介绍信,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来到中国晋冀鲁豫解放区武安县的十里店村,观察和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改复查的整个过程。他们与村民们热情交谈,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听不懂的时候,就连说带比画。他们用笔、打字机和照相机对一个中国村庄土改全过程做了生动、翔实、完整的记录。他们倾注大量心血,用这些材料共同写成了《十里店—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Ten Mile Inn),记述了1937年—1947年的村史,于19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20年后,详实记述1948年土地改革全过程的《十里店—一个中国村庄的群众运动》(Mass Movement in a Chinese Village:Ten Mile Inn)在美国纽约问世。这两部著作,在海外引起了强烈关注,使西方人真实了解了中国的土改运动。1948年,当十里店的调查接近尾声时,王炳南同志代表中共中央邀请柯鲁克和伊莎白留下来帮助新中国培养外语人才,他们欣然接受了邀请。那年夏天,柯鲁克和伊莎白到石家庄西边南海山的小村子,开始在叶剑英、王炳南直接领导的南海山中央外事学校(即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自此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他们教书育人,在新中国英语教育园地开拓和耕耘,与中国人民甘苦与共,结下世纪情缘。扎根教育,风华时代“别怕出错,要有信心”,伊莎白老师的很多学生虽然已是耄耋老人,但仍然清晰记得老师的鼓励。办学之初,教材严重缺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上课不敢开口。伊莎白就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按照听说读写的不同水平进行编班教学,组织少数口语较差的学生单独补课,循循善诱。她上课非常有耐心,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对答不出问题或答错的学生从没有不高兴的表示。除了课堂教学,学习最活泼的时刻是晚饭后的散步时光,伊莎白带着几个学生边走边谈话,讨论最近看过的书,谈论对某事的看法,边走边练习口语,每次约一个多小时。每每有学生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时,伊莎白总是温柔而坚定地对他们说:“别怕出错,要有信心。”在操场、在食堂、在昆明湖边、在秋收劳动时,“试试,我会帮助你的”“不错,说得很好,在学习方面该有点儿自信”“只有大胆讲、多讲,才能学会外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