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竹画欣赏;竹画欣赏;竹画欣赏;咬住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题竹石图》;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文与可(1018~1079),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湖州竹派”。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写 作 背 景;一、初读课文,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竟然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鹰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为什么写; 文同,字与可,梓州梓潼人。文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自号笑笑先生。善诗、文、篆、隶、行、草……又善画竹。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司马光、苏轼尤敬重之。 《宋史·文苑·文同传》 ;知人论世:
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元丰二年赴湖州任途中死于陈州。
是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是有此记。;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孰能惇德秉义如与可之和而正乎?孰能养民厚俗如与可之宽而明乎?孰能为诗与词如与可之婉而清乎?孰能齐宠辱、忘得丧如与可之安而轻乎?呜呼哀哉。 苏轼《祭文与可文》 ;合作探究; 1.苏轼在论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后,感慨道:“岂独竹乎?”说明世上很多事都跟这画竹的道理是一样的,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画竹与做人之间的联系。; 2.本文既谈“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和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
;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气候学家竺可桢38年如一日,无一日间断,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含详解与写作参考范文.docx VIP
- 202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及评分标准.pdf VIP
- 运动会铅球宣传稿.docx VIP
- 《离心机 安全要求gb 19815-2021》详细解读.pdf
- 2025年1月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真题(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湖北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doc VIP
-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课件.pptx VIP
- 58同城如何发布房屋出租信息?房屋出租技巧?.doc VIP
-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一册《UNIT 3 SPORTS AND FITNESS》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