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不可违
一、?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 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犯罪的特征
(3)我国刑罚的种类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2.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 教具、课件
多媒体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和周围的人开玩笑吗?开玩笑会犯法吗?去年在温州飞机场有一位男士就因为一句玩笑话,把自己送进了班房,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听听今天的新闻播报。
多媒体展示: 新闻播报 男子开玩笑称飞机上有炸弹被拘留9天
2014年1月18日,温州市公安局机场分局证实,一男性旅客对机组工作人员称自己的随身行李中有“炸弹”,导致航班延误近两个小时。昨晚,该男子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警方处以治安拘留9天的处罚。
讨论:1、该乘客的玩笑犯法吗?为什么?
2、该案给你什么警示?
教师小结:玩笑本身不犯法,但如果玩笑给他人、社会带来了危害,玩笑就会触犯法律。该案中的乘客正是因为不懂得这种行为也会触及法律所以做出了违法的行为,看来,要想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下面让我们一起在《法不可违》中了解有关法律知识。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 认清违法行为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三则案例并回答问题。
思考:
这三种行为分别造成了什么危害?违反了何种法律?结果怎么样?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案例一中李某的行为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结果受到了行政制裁警告;案例二中朱某拾到物品拒不归还,侵犯了他人的合法财产权,违反了《民法通则》,承担了民事责任;案例三中的赵某持刀抢劫严重的危害了社会,违反了《刑法》,被判处有期徒刑。
2。 师分析归纳违法行为的含义:李某和赵某做出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朱某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法定义务,他们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所以,据此推断,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3.填一填: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填写表格以区分三种违法行为之间的不同
案例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
?
?
?
二
?
?
?
三
?
?
?
师引导学生依据表格为违法行为分类:
根据其违法的法律不同,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依据
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教师特别指出,不论哪一种违法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4.教师过渡: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能想不到,还有一些身边的常见的行为也都是违法行为,让我们来看看以下镜头反映了哪些违法行为?有什么危害?
多媒体展示:生活多棱镜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学生列举自己看到的现象,体会身边的违法行为。)
多媒体展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包括:
1、扰乱公共秩序
2、妨害公共安全
3、侵他人人身权利
4、侵犯公私财物
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
6、违反消防管理
7、违反交通管理
8、违反户口或者居民身份证管理
处罚种类:警告、二百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师:镜头四中的殴打他人现在是行政违法行为,但如果把对方打残或者致其死亡,这种行为还会是行政违法行为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过渡:如果把对方打残或者致其死亡,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就加深了,就会由一般违法行为演变成犯罪,而犯罪必然会受到惩罚。那么,在生活中,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犯罪?犯罪又该受到哪些惩罚呢?让我们继续以案说法。
环节二: 犯罪必受惩罚
1、以案说法
多媒体播放视频 云南昆明暴恐案新闻回顾
思考:暴徒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带来了哪些危害?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危害性,从心灵深处憎恶犯罪这种为,从而自觉地远离犯罪。
教师小结:英国作家达雷尔说过一句话:“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那么对于暴徒们的行为法律将会对他们作出怎样的审判呢?让我们继续来看法庭的判决。
2.辨一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