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记忆”写作习惯说开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文本记忆”写作习惯说开去 很多老师都对学生说过,写作文要调动生活体验,写 出既有个性又有生活与生命气息的作文。春天来临之际,老 师们都让学生写过“春天”之类的话题作文。我也未能免俗, 就是因为这个话题学生再熟悉不过,对于“春天” ,他们一 定早有感觉,一定积累了丰富的体验。 我预想学生这次定会写得不错,可结果却大吃一惊。大 部分作文要么内容空洞, 要么落入俗套。很多同学习惯用“和 风送暖”邙日光明媚” “万紫千红”之类的词语描绘台州的春 天。殊不知,这样的词语描写台州的春天根本不合适。尽管 “和风”邙日光” “鲜花”都不缺,但绝不是台州春天的主旋 律。更典型的是,几位同学形容“春雨” ,竟然用了 “春雨 贵如油”。稍稍一想就可以知道,这“春雨贵如油”是北方 的农谚,在台州不适用。“黄梅时节家家雨”,台州的春雨缠 缠绵绵,让人腻烦,怎么会贵如油呢?还有几篇完全是朱自 清《春》的仿写,东施效颦,庸俗至极。 一写春天,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落入俗套甚至 “背叛” 自己家乡的春天呢?难道是自己家乡的春天不够美吗?带 着疑问,我打算开一个“写作心理交流会” ,了解一下学生 如此写的心理动机。一番交流之后,原因清楚了。原来,写 文章之前,学生根本就没有好好想想台州的春天到底是什么 样的,更不用说出去走走,亲身体验一下台州春天的气氛了。 不少同学把工夫花在搜罗例文上,根据例文去“比葫芦画 瓢”,至于例文里的春天是否跟台州春天的味道相切合他们 就不管了。还有一些同学更是自信,他们说根本用不着煞费 苦心地去搜罗例文,从小学读到初中,他们的头脑里已经积 累了足够多的关于春天的描绘。凭借着这些文本记忆,就可 以轻轻松松地写出一篇作文来。 这种从范文里或者现成的阅读经验里索取素材的习惯, 可称之为“文本记忆”写作习惯,和它对应的是“生活记忆” 写作习惯。显然,靠“文本记忆”写作,可以顺手拈来,免 去了构思创新的折磨;而靠“生活记忆”写作,往往需要提 炼整合,难免费心劳神。 但哪种写作习惯更好呢?当然不言自明, 靠“生活记忆” 写出来的作文植根于生活,情感真挚,内容鲜活。而靠“文 本记忆”写出来的东西严重缺乏个性和真情实感,有时内容 还会与现实严重不符,违背基本生活逻辑。比如这次作文就 有几位同学写到了 “麦浪滚滚” “一望无际碧绿的麦田”,- 看就知道是“拿来”的。南方人,生活中很少见过麦苗,哪 来的那么多关于麦田的记忆与体验。违背这样的基本事实写 出来的作文,怎能不给人虚假浮夸的感觉呢?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不良写作习惯, “文本记忆”写作 习惯肯定也早已被学者们发现。天河在《作文的起点》一文 中这样写道:“从作文中,很难看到个性的生活痕迹、生命 体验。我把这种作文叫作’无背景作文’ ——内容高度模式 化,失去了具体的生活背景和生命背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一些学生写作文的起点出现了偏差。 他们写作文, 不是从现实生活、个人心灵出发,而是从别人的好恶、 书本、 现成观点出发,写出的作文常常与生活、生命无关 换句 话说,就是现实生活、个人生命没有真正进入作文。 ” 该如何矫正这种顽固的“文本记忆”写作习惯呢? 天河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回归日常,回归心灵。回归日 常,我的理解就是亲近自然,关注生活;回归心灵就是尊重 体验,书写感悟。亲近自然,关注生活是前提;尊重体验, 书写感悟是关键。如果连自然和现实生活都不愿意去亲近和 关注了,怎么能谈得上尊重体验与书写感悟呢? 比之于现在的学生,很多大作家的童年生活并不富有, 但他们始终与自然相偎相伴,始终在现实生活的大熔炉里摸 打滚爬。他们的经历未必波澜壮阔,但体验与记忆却是鲜活 深刻的。月光下的捉迷藏,稻田里的守望,瓜园里的窥探, 小河边的嬉戏……鸡毛蒜皮,琐琐碎碎都化为他们取之不尽 的创作源泉。 而现在的学生呢,平时被圈在校园里啃食单一的教材。 放假了,又从一个封闭的校园进入一个封闭的家庭。春天来 了,他们没有爬过小山,没有溜过河沿,没有捉过蜻蜓,没 有扑过蝴蝶,没有捧过泥土,没有嗅过花香……难怪他们写 不出真实而感人的春天!玩的呢,不是陀螺,不是沙包,不 是赛跑,不是摔跤,而是清一色的电脑、手机。网络便捷了 他们的生活,也隔断了他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机。曾几 何时,他们已经不愿出门,一张 CD ,几部电影,任凭窗外 流水落花春去也!数字化、影像化的娱乐生活让那份来自自 然的鲜活体验和创作灵感消失殆尽。 莫言也间接谈到过亲近自然,关注生活,尊重体验,书 写感悟的重要性。他在《讲故事的人》中说: “我童年辍学, 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 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 ”莫 言所讲的“阅读社会人生”就是“亲近自然,关注生活” 。 他在演讲中还说: “许多年后,当

文档评论(0)

ld1556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