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愚公移山》导学案.docVIP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愚公移山》导学案.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1世纪教育网 精品试卷·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2 页) 《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把握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课文,尝试背诵。 2.用自己的语言,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3.对照课文注释,笔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 4.合作探究。(学有余力者做) (1)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2)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3)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5)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你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  )  箕畚(  )  孀妻(  )  匮乏(  ) 始龀(  ) 曾不能( ) 魁父( ) 荷担者( ) 亡以应( ) 3.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5.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_______”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__________”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7.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

文档评论(0)

qing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