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篇 实验诊断 概念: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组织细胞等进行检验,以获得病原体、病理变化及脏器功能状态等资料,从而协助临床进行诊断、观察病情、制定防治措施和判断预后的常用诊断方法。 注意: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资料,有的放矢地选用检验项目。 第十二章 血液检查 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的一般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血常规检查。 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 【参考值】血红蛋白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80~190g/L。红细胞计数 男:(4.0~5.5)×1012/L (400万~550万/mm3); 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贫血分为四级。 (1)生理性:妊娠中后期;6个月至2岁婴幼儿;老年人。 (2)病理性: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 ②红细胞破坏过多: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脾功能亢进等; ③失血,如各种失血性贫血。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 (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大量出汗、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崩症等。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 ①继发性: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病理性增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亦见于某些肿瘤如肝细胞癌、卵巢癌,肾癌、肾胚胎瘤等。 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红细胞的异常形态检查 正常红细胞直径6~9μm。 1.红细胞大小改变 ①小红细胞: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遗传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大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 ③巨红细胞/超巨红细胞:巨幼细胞贫血。 ④红细胞大小不均:见于增生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较严重者,尤以巨幼细胞贫血显著。 2.红细胞形态改变 ①球形红细胞: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②椭圆形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③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病,也见于缺铁性贫血。④口形红细胞: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DIC及乙醇中毒。⑤镰形细胞:血红蛋白S病。⑥泪滴形细胞:骨髓纤维化的特点。⑦红细胞形态不整(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高血压等,严重烧伤。 3.红细胞内的异常结构 ①碱性点彩红细胞:表示红细胞再生加速且紊乱,见于增生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铅等重金属中毒时也增多。 ②有核红细胞: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亦可见于急、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其他部位癌肿转移到骨髓。 ③卡波(Cabot)环、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小体),见于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等。 三、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1.白细胞总数 成人:(4~10)×109/L (4000~10000/mm3);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2.分类计数 中性杆状核0.01~0.05; 中性分叶核0.50~0.70; 嗜酸粒细胞0.005~0.05; 嗜碱粒细胞0~0.01; 淋巴细胞0.20~0.40; 单核细胞0.03~0.0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1)中性粒细胞增多 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感染: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如流脑、肺炎、阑尾炎等;某些病毒感染,如乙型脑炎、狂犬病等;某些寄生虫感染,如急性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等。 ②严重组织损伤: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 ③急性大出血、溶血: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急性溶血。 ④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眠药、有机磷中毒等。 ⑤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胃癌、肝癌)。 ⑥其他:如器官移植术后出现排异现象、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痛风、严重缺氧及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等。 异常增生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等。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时,剧烈运动、劳动后,饱餐、沐浴后及寒冷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某些感染: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原因,如流行性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