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代河南灾荒的社会成因分析(历史学毕业论文).docVIP

关于近代河南灾荒的社会成因分析(历史学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近代河南灾荒的社会成因分析(历史学毕业论文) 文档信息 属性: F-0183CG,doc格式,正文6072字。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适用: 作为文章写作的参考文献,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摘取等相关工作。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搞要 2 关键字:关于,近代,河南,灾荒,社会,成因,分析,河南,近代,自然灾 2 一、人口的增长 2 二、政府之失责 3 1.疏于预防 3 2.救灾低效 4 3.盘剥百姓 5 三、战争的频繁 6 四、经济之转型 7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9 论文原创声明(模板) 10 论文致谢(模板) 11 正文 关于近代河南灾荒的社会成因分析(历史学毕业论文) 搞要 摘要:河南近代自然灾害频发,历次自然灾害往往促使饥民无数,一副悲惨之饥馑景象,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近代河南灾荒社会成因分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自然灾害的发生必然是自然力爆发之结果,但饥馑之出现却掺杂着种种社会因素。正如谢和耐所言 关键字:关于,近代,河南,灾荒,社会,成因,分析,河南,近代,自然灾 河南近代自然灾害频发,历次自然灾害往往促使饥民无数,一副悲惨之饥馑景象,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近代河南灾荒社会成因分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自然灾害的发生必然是自然力爆发之结果,但饥馑之出现却掺杂着种种社会因素。正如谢和耐所言,“大农业区的人口密度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普遍下降、官府的昏庸腐败和无能,这一切因素积聚在一起,便会使任何一点不正常的气候酿成大灾难。”[1](P512)近代中国恰恰处于一个发展状态失衡的时期,表现出诸如发展观念滞后、政府昏庸不堪、政局动荡不安、经济扭曲畸形、科技不兴等乱象。这种发展状态之下,上至国家、下至平民,面对灾害的侵袭,往往束手无策,导致饥民遍野、饿殍遍地、惨象环生。 一、人口的增长 社会之发展,诚然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在中国时代,人口之增长往往被视为经济发展之重要标志。但自清初以来,中国人口进入猛增时期,乃至道光年间突破四亿。以河南来说,1840年人口总量为2377万,在当时来说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人口增长过速,在昭示着社会发展之际,却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尤以人均耕地不足最为突出。 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类势必要通过一些途径来获取土地,于是诸如毁山伐林、填湖圩田等破坏生态环境之举就不断滋生。而这么做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反受其害。以近代河南来说,随着山地的森林被不断破坏,森林之蓄水固土、调节气候之功能难以再现,人类社会失去了对抗天灾之自然屏障而不自知,是为可悲之处。1931年河南发生严重水患,河南省建设厅发行之《河南水灾》一书在分析水灾成因时提到:“本省西南及西北部山脉绵恒,形势峥嵘,多为境内河流之发源地,所惟是林木稀少,层峦绝障,均属童山濯濯。 二、政府之失责 毫无疑问,应对灾害是政府基本职责之一。但反观近代中国,政府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暴漏出一系列弊端,政府职责没有得到较好履行,而千千万万的灾民却要因为政府之失责丢掉宝贵之生命。近代时期,政府在管理灾害的过程中一些列失责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于预防 历朝历代在防范灾害的过程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代时期,政府本应有较多防灾经验可以借鉴。事实上,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国民政府对灾害却也有所防范,但是这种防范措施却日益丧失其防灾功能。 首先是仓储问题,历朝历代极为重视的仓储措施到了晚清已破败不堪。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廷对各省常平仓储粮数额进行了规定,河南存谷为230万石。但是在1860年(咸丰十年),河南省仅存25万石,可见仓储制度荒废到何种程度。 民国时期,中央曾下令各省恢复仓储,但效果不佳,至1934年5月止,全省积谷共计64,859石和465,482斤2两,原存仓款,8213元9角,制钱,2990吊。各县中完成县仓的13县,完成区仓的3县,县区仓都完成的7县,当时正在储积但还没有完成的20县,逾限未报的31县;统计有积谷实数的47县,仅列有仓款的l县,当时还没有积谷数目列载的63县,每县平均积谷约600余石。[3](P366-367)荒废的仓储,往往导致大规模的灾害之中,政府无粮可赈。 其次是在江河的治理。江河治理关系着国泰民安。以河南来说,历次黄河泛滥总是造成严重的灾难。清政府与民国政府也把治黄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但却见工不见效,黄河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治,近代河南黄河泛滥的次数呈现更加频繁的趋,1841、1843、1855、1877、1921、1931、1933、1935、1938年黄河均出现了决堤,无数民众死于黄水之中。1933年黄河决堤时,河南省赈济委员会就痛心地指出:“窃念民之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gui19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