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3、文档侵权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果说德里达于1966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表具有强烈解构色彩的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从而在一场渲染结构主义的会议上宣告了后结构主义的出场,那么,罗兰·巴尔特随后于1968年发表的《作者之死》(又译为《作者的死亡》)则无疑助推了后结构主义的产生,同时标志着他的学术思想向着后结构主义方向转移,也昭示着他后期思想的一些蜕变。在《作者之死》中,巴尔特宣称“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①,这个含义深刻、影响深远的口号,可以说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分水岭,自此,他在克里斯蒂娃、德里达、拉康以及尼采的影响之下,进入了“文本性”和“道德观”写作时期。巴尔特后期思想的代表性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