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_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历史_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理念: 本教学设计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现实与历史联系在一起,从现实切入历史,再从历史回到现实,体会古人的政治智慧,以古鉴今。在教学内涵上,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搭建时空框架,重点突出史料实证的训练和提高,并尝试依据历史材料做出一定的历史解释,提高对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史料、理解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第一目为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叙述了户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状况,史料丰富。第二目为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第三目是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介绍了国家、宗族、慈善组织三个层面的救济活动,其中史料阅读部分能够典型地体现宗族在社会救济中的作用。本课的三个子目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层治理状况,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特色,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对于今天我们国家的政治管理和建设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 优势:高二学生经过初高中四年历史学科的学习和相关训练,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一定基础。学生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有助于理解本课内容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不断进步,学生能够切身感受,更好地理解历史到现实的发展与进步。 劣势:本课涉及内容较多,线索复杂,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困难。 设计思路:本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时突出三条主线即户籍制度、基层组织和社会救济。对课本内容重新整合使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户籍制度一目,将后面课时的摊丁入亩纳入本课讲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课程设计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整理历史时序,体现时空观念,运用分析材料,重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本课从现实生活导入历史,又从历史中回到现实,学生在古今关联中认识古代政治智慧,形成对当今制度建设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与作用,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的特点、作用与不足,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价值,形成对当今中国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重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的功能和特点 2.难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内容和评价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视频导入 【讲授新课】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98-P99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到明清时期户籍制度演变的历程如何? 自主学习 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4.隋唐 (1)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 (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8.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