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3.1.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数学_3.1.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经过教研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等式的性质》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去探索、发现等式的性质,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探索规律打下了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不能很好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安排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学生讨论的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在探索等式性质1中用天平实验的时间过长(用了10分钟),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只有合理的安排时间,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2、没能注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探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中,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3、对于等式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4、对于等式性质的运用,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改进方法:1、可以采取分组活动,小组做完实验后(时间控制在5分钟)让学生自己先去想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由组长做好每一个组员的发言记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由每组派代表回答,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等式性质。通过这样的合作讨论,能使学生讨论的答案不再限定在教师事先限定的范围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独到的。???2、在归纳等式性质1中,对于“式子”的问题可做适当引导。学生虽然没有亲身体验加减同一式子这一过程,但却可以在第一个演示实验——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一个三角物体的实验,提出两边加上的这个物体它的重量我们知道吗?有可能会是多少?对于这个物体的未知重量我们可以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出把这个未知量当成一个式子看的概念。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等式的性质》学情分析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一部分。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乐于动手实验,喜欢探究发现。学生通过观察 、类比,小组合作探究,能发现、归纳等式的基本性质并理解其内涵。 本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小学学习了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从对于比较复杂的方程难以求解切入,引出对等式性质的讨论,为后面逐步过渡到用等式的性质讨论方程的解法进行铺垫。学生探究等式的性质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化思想、归纳方法是学生研究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是等式的性质.教科书利用天平的直观演示,通过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加”和“减”相同质量的砝码得出等式的性质1,通过在天平的两边同时“乘”和“除”相同倍数的砝码得出等式的性质2.在学生直观理解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又通过文字形式和数学形式加以描述,目的是让学生深化对等式性质的理解,体会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等式性质的简洁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是:等式性质的探究和理解. 《等式的性质》效果分析 本节课由“学科素养;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跟踪练习;学以致用;畅谈收获;课堂检测;拓展延伸”这些环节构成,环节紧凑,环环相扣,探究问题的设置以及跟踪练习的设置都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思想的渗透。课堂效果分析如下: 1.学科素养——知识回顾环节为新知识的探究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既回顾了所学知识,又起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的作用,学生掌握的较好,学习热情较高。 2.情境导入环节,由于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明确了学习任务顺利导入课题。 3.在探究新知环节,通过转化思想把不等式问题转化成一次函数问题,借助图像辅助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转化自然,学生容易接受,探究较为顺利。 4.跟踪练习环节,问题由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