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及.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顾颉刚《思疑与学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顾颉刚《思疑与学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顾颉刚《思疑与学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顾颉刚《思疑与学识》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一 )阅读短文,达成  15— 18 题。 (18 分 ) 思疑与学识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未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识的基础是事实和凭证。 事实和凭证的根源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 一种是听别 人传说的。 比如在国难紧急的时候, 各地必定有很多口头的信息, 说得如何凶险, 那即是别 人的传说,不必定靠谱;要知道实质的情况,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识也是这样,最要 紧最靠谱的资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依据; 但这类凭证有时不可以亲身看到, 便只好靠他人的 传说了。 我们关于传说的话, 无论信不信, 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虑, 不该该随随意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由于它“是”;不信它,由于它“非”。这一番事先的考虑,不随意轻信的态度,即是思疑 的精神,也是做全部学识的基本条件。我们听闻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初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闻“腐草为 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为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依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 全部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关于无论哪一本书, 哪一种学识,都要经过自己的思疑: 因思疑而考虑,因考虑而鉴别 是非; 经过“思疑”“考虑”“鉴别”三步此后, 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 那种学识才是自己 的学识。不然即是盲从, 即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 思疑的精神,不要随意盲从或迷信。 思疑不单是悲观方面辨伪去妄的一定步骤, 也是踊跃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示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关于他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认可,那是思想上的懒散。这样的脑筋永久是被动的,永 远不可以治学。只有经常思疑、经常提问的脑筋才有问题, 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停的提问 和求解中, 全部学识才会发展起来, 很多大学识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思疑中锻炼出来的。清 代的一位大学识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 ,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 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朝的书,朱子是宋朝的大儒;他便问宋朝的人如何能 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 “我思疑,所以我存在。 ”他 的哲学就成立在关于万事万物的思疑和明辨上。 全部学识家, 不只关于流俗传说, 就是关于 过去学者的学说也经常要抱思疑的态度, 经常和书中的学说争辩, 经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常 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 哲学上新的 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 都是这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古人的旧说, 那就没有新问题, 没有新发明,全部学术阻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5.文中所说的思疑精神有如何的内涵?它对做学识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分) 关于传说的话,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虑,不该该随随意便就轻信了,就是作者所说的思疑精神;思疑精神是全部学识的基本条件,是做学识的前提。 16.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4 分 ) 开头引用两位大学识家的名言独自成段,不单表示了作者的中心论点,并且也是有力的道理论据,也为下文的论证供给了依照。 17.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 分 )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这两个案例,详细阐述了人们如何以思疑的精神做学识,理解易懂。 18.下边的资料可否作为第六段的论据?为何? (6 分 )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资料的实验过程中,以前历过无数次的失 败,但他不灰心,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 今后电灯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不可以。所给资料写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 不停实验才获得成功的, 它重申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的踊跃作用,而选文论证的是“思疑”精神的踊跃作用,所以爱迪生的案例不可以作 为本段的论据。

文档评论(0)

zdq1730538205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