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雨之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雨之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雨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生平,感受其散文诗所蕴含的感情。 3、感知散文诗的内容,概括雨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加深对散文诗语言美和情感美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纪伯伦在诗中蕴含的奉献精神和仁爱的博大襟怀,引导学生体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加深对散文诗语言美和情感美的认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关于“雨”的古诗词赏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关于雨的古诗词我们学过很多,也知道很多,那么今天我们来一起感受一位外国诗人笔下的雨。(设计意图:既可以引发学生对关于雨的诗词的思考,也可吸引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2分钟) 二、整体感知(5分钟) 1、听配乐朗诵。(设计意图:快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感情基调。)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我”指的是什么?(设计意图: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的把握和感知) 3、教师提问:作者想以第一人称写雨,将题目换成《雨的自白》如何?(设计意图:可以引导学生直接思考到拟人手法以及散文诗的特点。) 教师点拨:雨之歌比雨的自白形式更优美,而且雨之歌的“歌”更能体现所作者对雨的赞美,情感更充沛。 三、细节探究,品味赏析 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设计意图:可以学生对全文内容加深理解。)(5分钟) 2、作者是怎样描写雨的?(设计意图:通过赏析、诵读,加深学生对散文诗情感美和语言美的认识和思考。同时从这里开始教师开始朗读指导。)(讨论10分钟,点拨15分钟) 教师点拨一二段,学生自由挑选剩下的段落进行赏析。 点拨:一二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运用了撒、偷等动词写出了雨的甘于奉献。由此,撒、偷等词应该重音轻读,结尾的装点和镶嵌应该有拖音。 备选:(1)“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写雨以自己的”哭“换来山河、花草的欢乐。“昂起”“ 挺起”可见雨水的润物之功,表现雨的奉献精神。 (2)“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迷人。”运用拟人修辞,写雨滋润万物的情境,赞美雨的无私奉献。“吻”“拥抱”写出雨对万物的滋润,富有情味。 (3)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这是在说明自然界中雨水的形成的循环过程(海水被蒸发成水汽,一部分水汽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就形成降雨,这雨滋润了万物)。 3、从作者笔下的雨的形象,你能悟到几分作家的内心呢? 由微课看纪伯伦的一生。(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人论世的认识,进而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背后含义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纪伯伦的代表作《沙与沫》《先知》《流浪者》《折断的翅膀》。(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也让学生对纪伯伦有更深刻的认识。)(5分钟) 五、作业布置 模仿诗人的拟人手法,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等为题材写一段诗歌。 六、板书设计 《雨之歌》学情分析 本文的学习者是初三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经过《海燕》这篇散文诗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整节课以学生的分析朗读为主,教师适时点拨 《雨之歌》效果分析 本节课以朗读为线索,以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为点,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整堂课以学生为主导,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品析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雨的滋润和甘于奉献,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在散文诗的教学中,我认为知人论世同样重要,所以在学生完全理解了雨的精神美之后,进而引导学生理解纪伯伦的博大的甘于奉献的精神,让学生通过景物去探寻作家背后的内心世界。 《雨之歌》教材分析 《雨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作品,诗人以优美的语言歌颂了雨的甘于奉献。在诗人的告白中,雨是有生命的,她与自然万物一样有灵性,以她自我牺牲的一生循环着大地的平衡,生生不息,美妙非常。同时,这首散文诗还是作者的心灵之声,我们应该透过文字,透过诗人对雨的告白,去探寻诗人背后的情感律动,感受他的赤子之心。 《雨之歌》评测练习 1.第⑧段中诗人连用两组排比句,将“雨”同“爱情”进行了类比,请结合课文,谈谈他们是怎样“何其酷肖”的? 参考答案:①雨是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爱情不只包括情感传递,更意味着奉献;②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