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 大学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3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学习透视学的目的,其一掌握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景物的画法,其二用它的规律来指导我们认识事物。因为透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也能感觉到,但是在没有弄懂透视现象产生的道理时,对它的感觉将是不敏锐和不深刻的,单凭直观的感觉去作画,难免产生错误。因此,绘画和工业、建筑设计工作者,有必要了解透视的原理和法则,以便更有效地观察和记忆物体的形象,准确而艺术地表现物象,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一章;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在他的著作《建筑十书》中提到,公元前5世纪,雅典画家阿格沙克斯为悲剧大师爱采路斯做的布景画,是第一幅依照透视原理绘制的透视画,将建筑物逼真地表现在垂直的幕布上,使观众产生前后凹凸的感觉。在阿格沙克斯影响下,后来的德谟克里托斯和阿拉克沙哥拉斯都对透视作了正式研究。阿拉克沙哥拉斯称:“图中的线条应使之依照自然比例,符合于由固定视点眼睛引向被画物体各点的视线,在眼与物之间假象平面上描下的轮廓图形。”如果我们相信维特鲁威的说法,那么希腊人在2500年前即知晓透视的基本原理了。维特鲁威的叙述虽无佐证,但他本人在公元前1世纪发展了; 古罗马人对空间场景的描绘有了发展,但未形成系统的透视图法。他们对余角透视知之甚少,但懂得平行透视的原理。庞贝出土的壁画并非写生,尽管图法并不完善,却能合理运用一点透视。公元前2世纪开始,罗马贵族仿效希腊人用壁画装饰住宅,在没有窗户的墙面上,画上花园景色和建筑物,使墙面呈现三维空间幻觉,下图是庞贝附近波斯考雷尔的芬尼阿斯赛尼斯妥一卧室的墙面,作于公元前40~公元前50年间(图1-4)。 早期基督教及中世纪时期的画家们,也在探求方形空间层次和消逝的表现,但对透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推进贡献甚微。 14世纪初,意大利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比其他欧洲国家早一个半世纪。活动于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初期的佛罗伦萨画家乔托,是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他摒弃中世纪绘画的平面、程式和装饰化的风格,用透视和明暗;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15世纪中对透视学最有贡献的当推画???弗朗西斯卡,从板上油画《基督受苔刑》、《基督受洗》中,都可以看出他对几何和透视的兴趣。弗朗西斯卡晚年放弃绘画,致力于数学和透视学研究,其著作《绘画透视学》系统阐明了用地面平面图作透视图的方法,是一部完善的文本。 其实,有不少画家不是通过论著,而是在绘画实践中对透视学作了有益探索。佛罗伦萨的乌切罗是第一位将透视学进行推演和结论用于实践的佛罗伦萨画家。他在历史画《圣罗曼诺之战》中(图1-9),将英国士兵画得像骑马雕塑似的,是15世纪追求写真风格最具雄心的作品之一。此画中大胆运用透视,人体、马匹和矛等一切形体,均处于严格法则之中。他对透视学的追求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以至于瓦萨里批评他不该过于热衷透视而损害他的人物画。马萨丘向布鲁涅列斯奇学习透视,并应用在佛罗伦萨圣母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少关于透视规律的记载,作为绘画遵循的规则。战国荀子著作《论蔽》中的“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若箸,十仞木之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拆也,远蔽其长也”,以及南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的“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目。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都是说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晋代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说“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和“上有石涧,物影皆倒”,说明阴影反影的透视现象。唐代王维在《画山水诀》中说的“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和“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进”,解释了景物与地平线的关系:地平线高者景物愈远愈高,地平线低者景物愈远愈低。;第一章; 现五次,如不采用多视点透视则无法表现。多视点透视的形成,还与中国画创作方法有关。中国画论认为山水画的功能绝非“按城域,辨方州,标城阜,划浸流”;“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凡此之类,皆在于所取之不精粹也”。为取精粹,“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择取生动奇特的一面;应该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自黄山山麓至山峰,沿途奇松怪石;缘三峡顺流而下,两岸山水之势,这些不同时空映现的一幅幅图景,为固定视点的画幅不能容纳,故中国画家采用“多视点”手法,将分散的图像经营布置在长幅立轴和宽幅横卷中。远看构图,不失整体气势和视觉常规;细观局部,也都符合正常视觉印象。观画者似乎被引进一个能升降自如的游览舱,看立轴由下而上移动,看横卷自右向左行进,一幅幅连贯的画面由眼前过去,组成一个整体印象。 当然,中国画中幅面不大的斗方册页,或是场景有限的花鸟人物画,则无须多视点透视,采用和西洋画相同的静透视处理即可。;

文档评论(0)

soloman_5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全网最全各版本教材各学科新课标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