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VIP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秋”中艰难跋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第一部分说“秋事” 【投影展示】 ??? ?秋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秋”字,你想到了什么?想和大家说点什么呢? 生:老师,我想到了丰收。 生:我感到一种凄凉肃杀的气氛。 生:我想到了马致远的《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秋”,去感知一代诗圣的心灵世界。请大家大声诵读全诗。 ?(生诵读,师板书课题与作者) 师:走进“秋”,先让我们去看看在秋天发生了什么事。 【投影展示】 ??? ?请用对称(工整)的句式概括诗歌前三节的意思或全诗的内容。 ?(生读诗概括)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个秋天里的故事。大家可以说前三节的内容,也可以说全市的内容。 生:老师,我说前三节的内容:秋风破屋,茅洒江郊;群童抱茅,无奈心焦;夜雨屋漏,困苦难眠。 师:句式工整,概括精炼,如果第一节后半句也能概括为作者的心情,是不是更好呢? 生:我概括的也是前三节的内容:风起时,茅飞魂散;雨落时,苦来心寒;难眠时,志展情深。 师:句式很美,一唱三叹,但第二节好像没有被概括出来,再补一句好吗? 生:老师,我概括全市的内容:痛心疾首、望茅兴叹、忧心忡忡、情系天下。 师:好,高度概括,但感觉内容不是太完整。 生:老师,我用一首诗概括全诗内容。 师:你了不起,说来听听。 生:秋风怒号卷屋茅,高梢低塘洒江郊。 ??群童欺我抱茅去,心有余而力不足。 ??枕湿衾冷寒入骨,丧乱至今少睡眠。 ??寒士欢颜何时能,若可如此死亦愿。 师:嗯,有点味道,如果能再斟酌,注意押韵就更好了。押韵是古诗的基本要求嘛! 老师也做了概括,大家来读一读: 【投影展示】 前三段:秋风破屋?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悲痛凄苦 全诗内容:秋风怒号破草屋,群童抱茅各奔家。 ?????? 秋雨如麻漏如注,长夜沾湿祈广厦。 (生朗读并做笔记) 师:同学们,宋朝的吴沆在《环溪诗话》里有这样一段话,请大家大声朗读。 【投影展示】 ??常人作诗,但说的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谓妙矣。 ????????????????——《环溪诗话》【宋 吴沆】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写诗,绝不仅写眼前事,他会通过一句诗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事,更远的事,更大的事。请大家睁大发现的眼睛,看看还能从诗中读出其他的事情吗? 生:“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诗写到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 师:你真棒,竟然有这么重大的发现。那你了解安史之乱吗?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史之乱吧。 【投影展示】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指名学生读材料) 师:有人说:杜甫以诗记史,一般是从常人凡事入手,诗里藏乾坤。那大家觉得作者写这件事有什么深意呢? ?(生思考,无人回答) 师:在备课的时候,有一个标点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发现这句话后面用了一个叹号。作者在感叹什么呢?我们不妨先来品读一下,也许这样,作者写“安史之乱”的用意就显现出来了。 【投影展示】 ???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唉! ?? ???????????????????????? ??? ?????????????如何挨到天亮呢? 师:请一位同学先来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生: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我该如何挨到天亮啊! 师:很好,请大家来品一品,作者在感叹什么,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把你品读的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唉!这一夜风雨不停,屋漏如注,让我如何挨到天亮啊! 师:哦,杜甫在哀叹自己生活无着,不知道何时才有个头! 生:唉!在这样秋风萧瑟,秋雨淅沥的晚上,还有许多人家和我一样处于痛苦之中,他们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啊! 师:嗯,深入进去了,杜甫在为老百姓的生活而哀叹。想一想,杜甫还会叹息些什么? 生:唉!安史之乱让大唐如此破败,就像风雨中的秋叶一般,国家该如何挨到天亮啊! 师:你解读功夫了得,竟然想到了整个国家的命运。这很符合杜甫忧国忧民的特点啊!大家看,这句话竟然有如此深意,一句话有两层以上的意思,这是一种修辞,

文档评论(0)

181****99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