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而已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而已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 2
一、引言 2
二、基于语料库的“而已”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3
(一)调查背景:“而”和“已”的本义探讨 3
(1)作其鳞之而。(《周礼》 3
(2)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
(二)上古汉语时期:“而已”出现及其成词 4
1.多与“矣”连用,在陈述句句末,表示语气助词义。例如: 4
(10)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吕氏春秋》 4
(12)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公羊传》 5
(三)中古汉语时期:“而已”语义的确定 5
(15)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史记》 5
(17)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史记》 6
(四)近现代汉语时期:“而已”语气义的形成 6
(18)不过看书着棋而已。(《红楼梦》 6
(20)刘姥姥此时只有点头咂嘴念佛而已。(《红楼梦》 6
(22)此本朝以来,一人而已。(《金史》 7
(25)帝善其言,而已赐者仍不问。(《明史》 7
1.“只要做某事就可以了” 8
2.“只是,仅仅”的用法。 8
3.与数词或被数词修饰的词连用,表示数量少或者程度低。 8
三、《汉语大词典》和《古今汉语词典》中“而已”的对比 8
四、结语 9
文2:不管尽管的语法化研究 10
一、“不管”的语法化过程 10
(1)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船子和尚拨棹歌》 10
(2)其州、县官不管市,不坐。(《唐律疏议卷三》 10
(5)老尽名花春不管,年年啼鸟怨东风。(《张继·金谷园》 11
(6)不修仁义五常,不管温良恭俭。 11
(8)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暗香·仙吕宫》 12
(9)老僧斋罢关门睡,不管波涛四面生。(《罗隐·游城南记》 12
(20)我不管那里赶将他去。(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 13
二、“尽管”的语法化过程 14
(27)及至得来赏赐,尽管分取,只是撺掇多些了。 15
(34)高品道:“尽管卸,我却不怕。”(《品花宝鉴》 16
(37)心中尽管这般想,口里却不能不答应。(《施公案》 17
三、“不管”、“尽管”发生语法化的动因 17
(一)汉语双音化趋势的作用 17
(二)所在句法位置的影响 18
1、后接成分的变化 18
2、后续小句的出现 18
参考文摘引言: 19
原创性声明(模板) 20
文章致谢(模板) 20
正文
而已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
文1:而已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
一、引言
“而已”是现代汉语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虚词,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关于“而已”的解释是:助词。用在陈述句末尾,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常与“不过、无非、只、仅仅”等呼应。多用于书面语,口语多用“罢了”。但是“而已”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比如方绪军(2006)主要探讨语气词“罢了”和“而已”在句法环境和表达语义上的倾向性;李小军(2010)主要探讨“已”的语法化历程及机制和“而已”的词汇化。这几篇文章都没有对“而已”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演变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鉴于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检索国家语委语料库古代汉语部分和现代汉语部分的相关语料,从历时角度详细分析“而已”在句法、语义方面的演变轨迹,探讨其中的规律,并将调查结果和《汉语大词典》以及《古今汉语词典》中相关义项的解释加以对比,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基于语料库的“而已”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国家语委语料库是除北大语料库以外,较为全面的汉语语料库,收录语料一亿字左右。语料来源涵盖数十种不同学科,保证了词语语境的全面性。此次调查,我们主要选用国家语委语料库网络版古代汉语部分,以历时的角度,对从商朝到清朝及现代“而已”的各种用法进行语料分析,归纳出可能的义项。由于各个时期的语料很难实现均衡化,本文将选用每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且每个时段不少于两本书,每本书的语料不少于50条,确保归纳的义项准确完整。下文将由古及今依次给出“而已”义项的调查结果。
(一)调查背景:“而”和“已”的本义探讨
1.“而”,《说文解字》解释为:“颊毛也。象毛之形。”戴震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即面颊两侧的胡须,是象形字。例如:
(1)作其鳞之而。(《周礼》
后来,“而”被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同“尔”,为“你”义。例如:
(2)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2.“已”,象形,象蛇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