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荆州花鼓戏的审美特征与生存现状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荆州花鼓戏的审美特征与生存现状 1
一、荆州花鼓戏的生存环境 2
(一)荆州花鼓戏的起源 2
(二)荆州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3
二、荆州花鼓戏的审美特征分析——以《站花墙》为例 4
(一)剧情曲折,内涵丰富 4
(二)一个戏本红了一台人 4
(三)表演精妙,代代相传 5
三、荆州花鼓戏的生存现状与发展问题 6
文2:荆州花鼓戏戏曲品牌文化旅游开发 7
一、当前荆州花鼓戏与区域旅游资源的结合现状 8
二、荆州花鼓戏戏曲品牌文化旅游开发 8
(一)博物馆、艺术馆路径 8
(二)主题公园路径 10
(三)节庆旅游路径 11
参考文摘引言: 12
原创性声明(模板) 13
文章致谢(模板) 14
正文
荆州花鼓戏的审美特征与生存现状
文1:荆州花鼓戏的审美特征与生存现状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剧种(楚、汉、黄、花)之一,在江汉平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表演形式是在传统的民间歌舞和地花鼓的基础上融合发展而成,主要常演剧目分为三种类型:婚恋家庭、公案推理、民间传说。全本《站花墙》作为该剧种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上演距今已有40年的历史,至今仍作为各院团的压轴大戏常演不衰。本文以《站花墙》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荆州花鼓戏的审美特征,从中找到一个创作切入点,进一步推动荆州花鼓戏的发展与创新。
一、荆州花鼓戏的生存环境
(一)荆州花鼓戏的起源
荆州花鼓戏的起源可上溯到清末,其原始形态与田间地头的薅草歌及天门民间说唱表演联系紧密。从清末到建国初期,荆州花鼓戏一直是由民间艺人进村入户走访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为得到更大的演出舞台和更丰厚的演出酬金,天门、潜江、沔阳等多地艺人临时组建花鼓戏戏班在本地和汉口演出。此时的演出多以民间小调或折子戏为主,例如《十只梅》《绣荷包》《讨学钱》等。在不断的演出和交流中,荆州花鼓戏从“单篇”“折子”到“对子”“完本”,逐渐成熟,同黄梅戏、楚剧等一同成为荆楚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20世纪60年代初,天沔潜一带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一批县级专业花鼓戏剧团。1979年,“荆州花鼓戏第一团”——天门县花鼓戏剧团耗时八个月,将折子戏《梳妆》《摘花》《站墙》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后,推出全本《站花墙》。当年《站花墙》参加湖北省专业院团公演便引发轰动,次年受珠江电影制片厂特邀,录制彩色戏曲电影《花墙会》。随后四十年,即使经过漫长的文化低谷期,荆州花鼓戏也生产了以《原野情仇》《秦雪梅》《水乡情》《江姐》为代表的数百出常演剧目。剧目类型包含传统古装、现代农村、红色革命、神话传说,种类丰富,剧情动人,促使荆州花鼓戏一跃成为湖北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二)荆州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荆州花鼓戏从田间地头的土花鼓到成为湖北四大地方剧种,前后历经百余年。它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小曲、小调,通过演出来跟其他剧种交流学习,最后经过艺人们的不断打磨和创新才有了如今的生长态势。花鼓戏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充满了江汉平原的韵味风情,她淳朴的乡土风味和清新的舞台表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大批观众。
从行当特色来看,荆州花鼓戏早期是非常典型的“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后来因演出剧目的丰富,行当有所增加。如今专业院团的行当设置一般分为“老生、小生、正旦、花衫、花旦、大花脸、小花脸、丑”。经过天门县花鼓剧团创作的完本《站花墙》是十分典型的行当齐全的“成熟版”剧目。
从曲种特色来看,如黄梅戏、楚剧等湖北其他地方戏一样,荆州花鼓戏是以当地方言为官方语种。天沔话语音上扬,清脆明亮,情感充沛,有十分强大的舞台张力。荆州花鼓戏的演唱曲调有主腔和小调两种形态。主腔由“高悲腔”“打锣腔”“四平调”“圻水腔”组成,分别表示悲伤、哀痛、庄重或诙谐、抒情;小调丰富多样,节奏轻快,情绪欢悦,适合表达愉悦兴奋的状态,例如《站花墙·梳妆》
从技巧绝活来看,戏曲是一门综合多门类表演精髓的传统艺术。与现实主义戏剧提倡的“第四面墙”不同,一台精彩的戏曲演出是需要演员和观众打破舞台界限,共同完成表演的。戏曲表演与观众互动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行当谐趣、文武场跨越、绝技绝活等。其中绝活技巧是难度最大,效果最好的一种互动方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荆州花鼓戏出绝活时,高难度技巧多是由两个行当——花旦和丑行来承担,如《站花墙》里的摘花,《秋江》里的赶船,《柴房会》里的上梯。以《站花墙》中“摘花”为例,绢花藏在衣袖、腰间,表演时需要通过“翻身”来取花,这一套动作对于演员的手腕和腰的柔韧度要求十分之高,通过长年练习直到手指贴合手腕,“出花”才能出其不意,引来叫好连连。
一般来说,地方戏曲剧种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