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单元
11.拉萨的天空
【基础过关】
一、给下面的拼音和汉字连线。
zhànsàjiànjūpěng
[根源:ZXXK]
萨湛掬捧建
二、看拼音,写词语。
tàimiàochúnjìnglōngdōngshèngdìchuāng
lián
窗
三、词语积累。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心醉,我知道表示蓝色的词语有瓦
蓝、、、、。
2.看着美丽的天空,我想到了四字词语、。
3.从文中的“”一词能够看出布达拉宫建在山上,我想用词
语、赞美它。
四、在比喻句后边的括号里,画“√”。
跟我学:比喻句就是把一种事物比作和它相像的另一种事物,两者在形状
和性质等方面有相像之处,我们在判断比喻句时,先找比喻词,再看句子
是否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
1.那边的天空老是那么蔚蓝、透亮,仿佛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同样。()
第1页/共5页
2.小鹿仿佛察到什么,突然逃跑了。()
3.他又吃了,可他仿佛一点也不在乎。()
4.湛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五、用加点的写句子。
1.不论是严冬是盛夏,布达拉的上空是晶晶的。
....
不论??是??
2.那边的天空是那么湛、透亮,仿佛用清水洗的宝石一。
....
仿佛??一??
【探究用】[根源:ZXXK]
六、内。
在拉,人的声音能遇到天,伸出手能摸到天。有人“掬
一捧天能够洗”,真是太妙了。有着山的白云托,湛的天
空得越,有拉河边的草地照,湛的天空得更为明。
1.文中描绘天空的有:、、。
2.写出下列的近。
湛——()——()托——()
3.“掬一捧天能够洗”句中“掬”的意思是,
句()。
明天上有水,能够用来洗
B.描天空透亮如水的意境
C.表拉的山很高,人离天很近
第2页/共5页
4.“蔚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是因为;
“蔚蓝的天空显得更为明亮”是因为。
5.读完这篇课文,我会用、(四字词语)来形容拉萨。
七、课外阅读。
海滨夏夜
夜,到临了,这是一个特别美丽的海滨夏夜。[根源:ZXXK]
乡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焚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海洋,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照射在浪峰上的霞光义红义亮,刚才消逝,后边的一排又闪烁着涌了过来
随着斜阳的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出现了启明星,它又大又亮,活像一益挂在高空的明灯。[根源:学,科,网Z,X,X,K]
夜色加浓,城市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城上的那一片灯
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球。
踏着软绵绵的沙,望着这夏夜的风景,我怎能不感觉喜悦和快乐呢?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连续——()消失——()[根源:学|科|网Z|X|X|K]
2把画“”的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跟我学: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认词,或
将否认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莫非等)去掉。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第3页/共5页
3.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海演夏夜的美色。
4.请你为这座海滨城市写一句宣传语,宣传传城市的美。
参照答案
11.拉萨的天空
一、萨—sà湛—zhàn掬—jū捧—pěng建—jiàn
二、太妙纯净严冬圣地帘
三、1.淡蓝天蓝蔚蓝湖蓝2.碧空如洗天空澄碧3.依山而建宏伟壮丽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语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仍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
一则名言警语即可。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天一换,能够在每
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解说,也可让学生个人收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录,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便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语,日
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
然会下笔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四、
1.(√)4.(√)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异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
选择顺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异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剖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力,学生头疼。剖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难堪场面的重点就是对文
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
第4页/共5页
生频频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诵,学生便能够在读中自然意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能够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
文档评论(0)